老师傅 88:
卖酿豆腐半世纪
传统手打制法将失传

杨亚历骑着摩哆车过大桥售卖客家传统酿豆腐56年,风雨不改。
杨亚历骑着摩哆车过大桥售卖客家传统酿豆腐56年,风雨不改。

他年过八旬,但每星期依然风雨不改独自骑摩哆车,花了两小时半的车程往返槟岛和威省,穿街过巷叫卖酿豆腐。他自制的传统酿豆腐馅料十足又多样化,为了避免酿豆腐冷却,特地在摩哆车加上特制铁架载着木炭炉来加热,如此良心售卖酿豆腐逾50年。

来自威省高渊的杨亚历今年已高龄81岁了,从年轻时已奔波于槟岛和威省两区售卖传统酿豆腐,至今已迈入第56个年头。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每星期从高渊的住家到槟城的浮罗山背兜售酿豆腐,也是当地老街坊熟知的“杨老伯酿豆腐”。

乐观开朗的杨亚历在1962年开始售卖酿豆腐,年轻时他已习惯经常两岸奔波,从高渊的团结园到槟城的打枪埔、跑马园、浮罗山背、美湖、峇东、直落巴巷等地区兜售,当时还自制了一个小招牌,取名为“顺利酿豆腐”,希望每次出门做生意都顺顺利利的。

询及为何选择到距离住家这么远的槟城售卖酿豆腐时,他笑着说,因为妻子是浮罗山背人,加上他在70年代和妻子也曾住在当地好几年,之后才分别搬迁至日落洞和湖内,一直到1988年才搬到高渊,因此他大多数的老顾客都是槟岛人。

为了吸引顾客,他在摩哆车上特意装置了一套迷你音响器材,以及具有调整高低音的扬声器,沿路播放大家熟悉的音乐,让老街坊一听就知道是他来了,如此他也不必费劲沿街叫卖。

特备炭火加热

说起杨老伯的摩哆车,就不得不说这辆老旧的摩哆车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特别安装铁架承载铁箱、小火炉、音响、扬声器、麦克风及国旗等,甚至还会带上一把遮阳伞。

“天气变化莫测,所以出门做生意就要做足准备,例如不可少的遮阳伞,不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天公不作美,都可以派上用场了。”

他还说,之前他还在摩哆车上安装了电视机,让顾客们可以边吃边看节目,但,后来电视机被雨淋坏后,他才不得不把它拆下来,之后才装上音响和国旗。

他解释说,在摩哆车装上各种“装备”的目的,主要就是让人容易辨认,比如装上3面国旗,让国旗随风飘扬,伴着熟悉的经典老歌,让老街坊远远一听音乐,再看到飘扬的国旗就知道是他在兜售酿豆腐。

年事已高的杨老伯无惧天气的变化、市区川流不息的车辆,每天独自骑着摩哆车穿过大桥,奔驰在大街小巷,就怕没有新鲜的鱼肉供应,倘若鱼肉不够新鲜,就大大影响酿豆腐的品质。

他透露,他所售卖的传统客家酿豆腐工序并不简单,单单是主要食材和馅料就特别多,除了主要的鱼肉,还有豆腐、苦瓜、矮瓜、豆豉、豆皮角、豆皮、肉皮、羊角豆、鱼饼、鱼糕、鱼丸、肉丸、辣椒及五香肉等,当中最畅销的就是香酥的五香肉。

由于从高渊住家到槟城浮罗山背需要约2小时的车程,为了避免酿豆腐冷却,他总会载上一个小火炭炉,采用木炭生火来加热,让顾客吃到的都是热腾腾、香喷喷的酿豆腐。

手工制作的腐竹及鱼丸酿豆腐。
手工制作的腐竹及鱼丸酿豆腐。

孩子不愿接手

杨老伯说,他所售卖的鱼丸都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而且每次准备材料都至少花上2小时多,包括先向鱼贩采购新鲜的鱼肉后,使用传统手工打法,把鱼肉打成浆,最终才能制成鲜美的鱼丸。

他透露,他的烹饪技巧都是他年轻时在潮剧团当厨师,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

“我以前在潮剧团打工,主要负责伙食工作,在有一次随团到新加坡表演时,第一次吃到酿豆腐之后,才开始研究如何制作酿豆腐,没想到就这样卖了50多年的酿豆腐。”

清脆爽口的苦瓜酿豆腐。
清脆爽口的苦瓜酿豆腐。

他清晰记得,在1962年他选择离开潮剧团,转以售卖酿豆腐为生。当时他还挑着担子到打枪埔组屋附近逐层叫卖,积攒一些积蓄后,才买了一架脚踏车,数年后再转换摩哆车。

他还特意在刚买的摩哆车写上“18/2/1962”的字眼,纪念他第一天卖酿豆腐的日子,也铭刻着他年轻为家庭、为生活打拼的美好回忆。

广受老饕喜爱的辣椒酿豆腐。
广受老饕喜爱的辣椒酿豆腐。
清脆爽口的苦瓜酿豆腐。
清脆爽口的苦瓜酿豆腐。

询及接班人一事时,他坦言,由于酿豆腐的制作工序繁多又耗时,因此他的孩子都不愿意接手酿豆腐的生意,平时的工作都是妻子从旁协助。

“酿豆腐看似简单,但制作工序太复杂了,制作时间也很长,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平时都只是妻子在帮忙,孩子都不感兴趣,所以孩子都不懂制作酿豆腐,更别说接手这门生意了,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