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55:
她坚持传统 亲手折出祝福纸扎

陈智芬坦言制作纸扎品必须有耐心坚持,才能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
陈智芬坦言制作纸扎品必须有耐心坚持,才能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

纸扎是一种中华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华人丧礼或祭祀里不可或缺的祭品,通过纸扎祭品将信仰和希望,寄托至另一个世界,祈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随着科技发达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加上纸扎品已渐渐被机械化,传统手工纸扎业免不了受到冲击。

来自槟城威省的陈智芬原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自小对折纸艺术有种特别的偏爱和兴趣,她不时默默观察其他纸扎师傅的作品,从中自己摸索和研究,渐渐掌握各式各样的折纸方法和技巧。

她透露,原来她只是纯粹的纸折爱好者,后来凭着她的好手艺,摇身变成了“资深”的纸扎师傅。

“我之前只是因为家里要酬神祭祖才折金纸、制作各种纸扎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神料店工作,同时摆卖自己所制作的纸扎品,真正有多少年,实在记不清了,但肯定超过十多年了。”

娇小玲珑的3寸莲花。
娇小玲珑的3寸莲花。

纸扎品 助信徒寻财缘

无巧不成书,陈智芬说,有许多诚心的信徒购买她所制作的“旺来聚宝盆”,从里头找到灵感或数字,让他们意外地发了一笔横财,但她并未要求中奖者的任何回报,反而鼓励中奖者拨出部分奖金做善事。

她补充,纸扎黄梨取其谐音“旺来”,幸运者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得了奖金后行善积德,让更多社会弱势群体受惠,意义更具深远。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很多有人买了‘旺来聚宝盆’来拜祭关公、观音、大伯公或地主公等,竟然中奖,赢得一笔横财。我通常鼓励中奖者做慈善公益,不求任何回报,让其他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

询及制作纸扎品时是否有任何忌讳时,她落落大方表示,制作纸扎品不像制作年糕,无需任何忌讳,但是必须分辨清楚哪些金纸是可以用来祭祖,而哪一些金纸只能用来酬神,不得混淆,以示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

她简单举例说,往生纸制作的纸莲花,不论任何颜色都不能用来拜祭神明、只能祭祖,希望借由这种方式让亡灵得到冥福,也象征着超渡亡灵前往极乐世界。

此外,她最擅长的就是制作“金元宝”,一天内折上一、两百个“金元宝”已是家常便饭的事。这类纸制元宝用途广泛,除了可以单独排列成精致小巧的祭品,也可以组合成各种精美的供品,如聚宝盆或各种造型摆设的吉祥品。

精美的“旺来聚宝盆”不仅可以是神台上的祭品,也能招来财运。
精美的“旺来聚宝盆”不仅可以是神台上的祭品,也能招来财运。

旺季需求量多 折纸需耐心

陈智芬表示,自己从不吝教导制作纸扎品,但制作纸扎品除了技巧,更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如果对手工不感兴趣,根本无法制作出精美细致的纸扎品。

“急性子的人做不了纸扎,因为纸扎制作需要足够的心思和耐心,而且还得非常细心,金纸太厚或太薄都不适合制作纸扎,反而应选择具有韧性、软硬适中的金纸,才能制作出精致的作品。”

她透露,每年为了应付大量的订单,她都必须提早数个月开始制作。平日除了帮忙门市生意,她更多是埋头制作各式各样的纸扎品。

“新年、清明节、农历七月、九皇大帝千秋圣诞等都是‘旺季’,所以每次新年之后,就马上要准备应付清明节的订单,之后就是农历七八九月份,都必需提前做好准备,几乎没有可以闲下来的时间。”

陈智芬一天可制作逾两百个“多用途”的金元宝。
陈智芬一天可制作逾两百个“多用途”的金元宝。

新奇纸扎品畅销 传统手艺遭埋没

据观察,最小的作品约3寸,最大的作品有4至6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纸扎品都非常讲究美观,外部或多或少都会加上一些精巧的装饰,包括红丝带或蝴蝶结等。

看似简单的制作工序,其实不仅耗时且过程繁缛,特别考验耐性和眼力,陈智芬在制作过程不时推一推鼻梁上的眼镜,然后继续不厌其烦的低头制作,直到作品成形后才伸直腰脊。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变化,外国进口的纸扎品越来越多,反观本地纸扎品却面临人手不足,导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大大冲击着手工纸扎业。

据了解,许多华人都认为这是一年一次用于慰籍先人的纸扎品,因此普遍上他们都比较舍得,尤其是年轻一代,即使现在市面上出现多样新颖的外国进口纸扎品,价格偏高也依然畅销。相反的,对于传统的本地手工制作纸扎则缺乏兴趣。

提及是否有将这门好手艺传承下去时,她坦言自己的女儿也“遗传”了她的好手艺,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制作许多纸扎品,但不会勉强下一代从事这一行,一切顺其自然。

可依据善信要求,用“有求必应”金纸制作的纸扎品。
可依据善信要求,用“有求必应”金纸制作的纸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