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6:
大山脚张鞋店 钉钉补补一辈子

0000在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百年老街里,有着这么一间狭小简陋的补鞋老店铺,尽管它没有绚丽的装潢,顾客流量却是络绎不绝。

藏身于这闹市中的“张鞋店”,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了,现年57岁的张春平(育有2男2女)是“张鞋店”第二代的掌舵人。他大半辈子凭这手艺为生,默默坚守为顾客缝补鞋子及各类布质物品。

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80、90年代,补鞋这行当还算非常吃香,以前修补鞋匠随处可见。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换,科技的进步,补鞋匠这行业也渐渐被边缘化,加上年轻人不热衷这行当,上一代的补鞋匠也渐渐老去或转行,补鞋行业转身变成夕阳行业。

“张鞋店”门口摆设一个简陋的自制木架收纳柜,堆满已修补好的皮鞋。
“张鞋店”门口摆设一个简陋的自制木架收纳柜,堆满已修补好的皮鞋。

坏鞋堆积如山等修补

他娓娓道来,当年其父亲18岁从中国唐山越洋来到大山脚,并在附近的大街走廊摆档,为顾客修补鞋子,养活张家老小,而他则在小学毕业后即辍学,随后跟着父亲在档口学习补鞋技巧。

他笑言,虽然他只是小学学历,但间中也当过汽车零件销售员,15岁开始随着父亲学习补鞋技巧,后来再也没想过转行,转眼已过了40年,大半辈子与补鞋结下了一种难以言语的因缘。

乐观的张春平对于过往的心酸苦楚,如蹲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修补、每天面对各种顾客、各种鞋子的“味道”,他总是哈哈大笑,轻描淡写。

“从路边小档搬迁到这小店,从补鞋到后来什么都补,只要我能做到的,我都会接来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不会就慢慢学、慢慢研究,做久了自然就上手了。”

他苦笑,最困扰他的难题不在如何缝补各类物品,而是没时间应付堆积如山待补的鞋子,以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修补工作,甚至有时候来不及在预约的时间内完成修补,让顾客跑了一趟冤枉路。

此外,就是顾客逾期领取鞋子,“我曾经遇到一个顾客,他拿鞋子来修补,但,他竟然一年后才来领回,鞋子找不到了,还责怪我们呢!”

看似不起眼的修鞋铁脚,却是张春平祖传两代,绝不可或缺的补鞋工具。
看似不起眼的修鞋铁脚,却是张春平祖传两代,绝不可或缺的补鞋工具。

孩子也来帮忙

在这狭小简陋的“张鞋店”,店内除了有数张矮凳和风扇之外,其余空间都堆满了补鞋工具和材料,以及各种顾客寄放在店里待补的鞋子、旅行箱及背包等,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转身。

言谈间,记者与张师傅的采访好几次被上门的顾客打断。一些熟络的街坊登门造访、一些顾客拎着鞋子上门“求医”,甚至一些熟客直接把摩哆驾到店门口,也不过问修补的收费,即把鞋子递给他。张师傅不得不搁下手中正修补着的鞋子,接过顾客的鞋子,迅速看了一遍,并在鞋底写上顾客的车牌作为记号说:“小事,小事…明天下午可以来拿鞋了。”然后又开始埋头干活,一刻都不敢怠慢。

他透露,一周工作6天,每周六是他唯一的休息日。平日每天早上9时开店即忙忙碌碌至傍晚7时打烊。他说,每天平均可以修补30多双鞋子,如斯忙碌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庆幸偶尔儿子张自兴及另一名亲戚吴家俊会到店里帮忙,他才可以偷得半日闲。

张自兴目前是一名销售员,他擅长补、钉技巧,而吴家俊则擅长缝补,他们可是张春平的得力助手,他们各自负责本身擅长的技巧,轮流修补工作,把原本繁缛枯燥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

张春平直言,对于儿女将来的发展,他并不会强迫他们继承修补的技艺,只要肯吃苦、认真学习,他乐于教导,否则他更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发展其强项。

“补鞋是份苦差,我是过来人,所以我不会强逼孩子跟着我做这行。之前也有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征聘,但他们做了不久就喊苦,不做了。”

 在凌乱的鞋堆中摆放着一个木制收纳盒,收藏各类补鞋材料,如蜡线、钉子及万能胶等
在凌乱的鞋堆中摆放着一个木制收纳盒,收藏各类补鞋材料,如蜡线、钉子及万能胶等

补鞋子没秘诀

他说,修补鞋子并没有任何秘诀,这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惟在熟练后即能掌握补鞋的各项技巧,如缝补、换、钉、改及粘等技术。他强调,最重要还是工作的态度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也许经济低迷,以往的顾客多数是老一辈的人,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把皮鞋、书包或是旅行箱拿来这里,能补就补、能省就省。”

随着百货通膨,许多补鞋材料的价格,甚至租金也随之调涨,从以往的450令吉调至650令吉。但他依然坚持以薄利多销方式经营,基本的修补收费只是5令吉左右。

他说,多年来他都是把鞋子修补好了,待顾客来领取鞋子时才收费,也很少出示收据,全凭他对顾客的信任。

一名不愿具名来自淡汶的巫裔妇女受访时说,她多年来都会把鞋子送来修补,以减少家庭开销。她说,基于张春平的手艺了得,修补的鞋子即美观又耐穿,收费也很实惠,所以她不惜从淡汶来到这里补鞋。

修补背包也难不倒张春平的巧手。
修补背包也难不倒张春平的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