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四月鱼的浪漫骗局
以愚弄和玩笑著称的愚人节源于法国。

公元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 1550-1574)进行了一项改革。以前,每年的新年始于4月1日前后,从逻辑上讲是因为是春天来临。而新的纪年法改变了这个传统,把1月1日作为新年第一天,因为这天标志着白昼变长。
但这项改革未能令所有人高兴。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人们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的鱼”(Poisson d’Avril)。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如今,孩子们会剪下彩色纸鱼,悄悄贴到朋友背上,再大喊“Poisson d’Avril!”若对方未察觉纸鱼的存在,便会被视为“傻瓜”。商家也乐此不疲:巧克力店推出鱼形甜点,麦当劳曾限量发售“鱼形汉堡”,连总统府爱丽舍宫也玩过“官方玩笑”——某年4月1日,官网上线“虚拟水族馆”,宣称能“云养法国国鱼”。
苏格兰:两天狂欢与“屁股玩笑”
在苏格兰,愚人节不仅只有4月1日一天,而是整整2天的狂欢。

苏格兰人把4月1日称为“Hunt the Gowk”(追布谷鸟日)。“Gowk”在苏格兰语中既是“布谷鸟”也是“笨蛋”的代称。在Hunt the Gowk这一天,人们会怂恿朋友传递一封写着“别傻了,快逃!”的信件,而收信人会要求对方再送一封,形成无限循环的“傻瓜接力赛”。根据传统,人们到中午就要停止玩恶作剧。

真正的疯狂在4月2日“Tailie Day”(尾巴日)上演。这一天专攻“下半身玩笑”:在他人裤子上贴“踢我”(kick me)标签、放置放屁坐垫,甚至用假蜘蛛吓唬路人。中世纪时,苏格兰人还会将牛尾绑在醉汉背后,任其跌跌撞撞穿过街道——这种“原始整蛊”如今虽被禁止,却仍是老人口中的“想当年故事”。
葡萄牙:面粉战争

葡萄牙的愚人节(Dia das Mentiras,谎言日)充满中世纪遗风。在北部山区,人们至今保留“面粉大战”习俗:向路人抛撒面粉或泼水,寓意“洗净谎言”。这一传统源自农耕社会对丰收的祈愿——面粉象征富足,水代表净化。
德国:午时已到,玩笑失效
德国人将愚人节视为一场“限时游戏”。传统规定:所有玩笑必须在4月1日中午12点前结束,下午开玩笑的人自己才是“傻瓜”。这一规则源自19世纪工人文化——午休后需严肃工作,嬉闹被视为不敬业。
愚人节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各国对幽默、信仰与社会规则的独特理解。在这些看似荒诞的传统中,人们既挑战着现实的边界,也守护着文化的底线——毕竟,最好的玩笑,永远是让所有人笑着收场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