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志锋:政治辩论“秀”与“质”

作者:蓝志锋

关于辩论,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政坛的辩论。其实,政治领袖的辩论并不常见,也不是常态。虽然媒体和公民社会努力促成政界辩论风气,成效却不大。

政客更享受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发表政见,他们在支持者的同温层内享受掌声和收获认同。若走入一个不熟悉的平台,又得迎战政敌,并非每位领袖都具备见招拆招,临场表现能力也因人而异。

政治辩论时考验政客综合能力与实力的最佳场合,这是接受检验的最直接方式。

一些朋友认为,辩论期间,各种诡辩技巧常派上用场,如移花接木、攻其要害、避重就轻、偷换改变、引蛇出洞、釜底抽薪、借刀杀人、顺水推舟等,反而让民众更混乱,无法取得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

过去,我们接触太多政客自己讲、自己听、自己爽,甚至误导民众的谬论。我们应该,也必须鼓励良性和建设性的交锋,通过辩论解剖议题,呈现更多面向和可能性,而非由单一论述垄断。

理性辩论,正反双方都有机会阐述论点和接受检验,而且不当政治逃兵,接受主持人质询和观众提问。辩论期间双方都想证明,自己的理据更优于对方,上擂台大方且自信侃侃而谈,总好比自圆其说有意思。

过去比较多的政治王对王辩论主要聚焦在华裔领袖,如:
1991年:翁诗杰与林冠英。两人当时都是马青和社青团领袖,他们以华语辩论“谁是政治寄生虫”。

2008年:许子根与林冠英。这两任槟州首长以国语,针对“土地舞弊案”课题过招。

2012年:蔡细历与林冠英。这是马华总会长和行动党秘书长,针对“华人政治十字路口”辩论,而且分别有华语和英语的两场。

2021年:魏家祥对垒林冠英。此乃交通部长和前财政部长,针对“沿海贸易政策”以国语辩论。

无独有偶,上述4场辩论都有林冠英的参与,不同阶段的他从90年代初到2021年都有“王者之辩”,对象皆为同等级数的政敌。至于马来大咖领袖的辩论,比较有印象的是,2008年7月,安华和时任新闻部长阿末沙比里针对“降低油价”课题的争辩;以及2018年6月,阿末扎希、凯里和东姑拉沙里,三名巫统主席候选人的辩论。

辩论,并非刷存在感,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别想急着用辩论绊倒对方。尽管政治辩论有浓烈的“演”和“秀”成分,但理据和逻辑是必须的,否则辩论将沦为另一种没有营养的口水战。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