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有尺,脚下有路

1

古语说:“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人生在世,不单要会做人、懂做事,更要会说话。

说话是一门技艺,会说话,不仅为你做人增光添色,还会让你处事事半功倍。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关键在于掌握分寸感。

曾有一个作家朋友,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正在台上演讲,台下有位大姐站出来大声呵斥,指责她是歪理邪说,她的言论正在带坏在场所有女性。

她当时很意外,她明明是在帮大家提升思维,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且她无法理解的是,她与这个大姐素不相识,为何她对自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

转念一想,可能是自己的思想超前,有的人一时还接受不了。

她就停下来,柔声细语地问:

“你遇到了什麽困难,有什麽能够帮助到你的吗?”

那位大姐当时愣住了,估计没有想到老师竟然这麽和蔼。于是,语气突然平缓了许多,说出了自己的问题。

那位作家朋友听她讲完,莞尔一笑,三言两语解决了她的困惑,她听完顿时豁然开朗,立即为自己刚刚鲁莽道歉,这个时候台下响起了响亮的掌声。

会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她的退让和大度称讚不已。

2

中国有句老话:“让人三分不亏,容人三分无损。”

如果这位老师当时与这个同学据理力争,那麽场面无疑难看,她自己也会被拉低层次。

凡事让三分,善待他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保持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明白,永远别跟不同层次的人争辩。

与什麽样的人争辩,你就会变成什麽样的人。

不争辩是智慧,退让是一种气度。

有理还需让三分,凡事莫与声高争,是一个人深到骨子裡的修养。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在边境上,两国各自修建了界亭,并且派了专人把守。

天气炎热,两边的界亭都在各自的领地裡种了西瓜。

不同的是,梁亭的人勤快,每天施肥浇水,瓜苗长势喜人;

楚亭的人懒惰,瓜苗瘦弱惨淡,野草横生。

眼看梁国的人即将丰收,楚亭的人气不过,居然在夜裡,偷偷潜去梁亭的瓜地裡,把瓜苗扯断。

第二天,梁亭的人起床一看,自己好好的瓜苗全给毁了,气愤不已,告到官府,并且扬言:

“我们也去扯他们的瓜苗。”

县令及时阻拦了他们,说:

“楚亭的人这样做很卑鄙,难倒你们想向他们一样卑鄙吗?别人不对,我们跟著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都去给他们的瓜苗施肥浇水除草,让他们的瓜苗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3
梁亭的人于是按照县令说的去做了。

没过多久,楚亭的人发现很蹊跷,他们扯了梁亭的瓜苗,对方居然没有来找他们;另一件事是,他们的瓜苗越长越好了。

他们查明原因后发现,梁亭的人每天晚上都来给瓜田浇水。

楚亭的人感到十分羞愧,这件事也传到了楚王的耳朵裡。

最后,楚王感慨梁国大度,备上厚礼,以示和睦修好,从此两国敌国变友邻。

得理不饶人,赢得是道理,输的是不仅仅是胸怀。

很多先贤明哲都告诉世人,得理之后咄咄逼人,不给人留后路的下场,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不仅是一种厚道,也是为将来积攒福报。

换位思考,放别人一条生路​​,既是一种宽阔的胸怀,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资治通鑑》裡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当朝宰相是寇准,副相是丁谓。

有一次,两人一起吃饭,寇准的鬍子上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看到后,就立即起身抬手帮他擦乾淨。

没想到宰相并不领情,也看不惯他阿谀奉承的样子,讥讽地说:

“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我擦鬍鬚吗?”

丁谓当时就涨红了脸。

寇准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丁谓,说话丝毫不留馀地,丁谓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自此之后,丁谓不仅总是跟寇准作对,还跟他的反对派结成同盟,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这样的次数多了,皇帝就信以为真,下令将寇准流放。

最终,寇准在流放的路上客死他乡。

4

有一句古训:

“凡事皆有度,过则反,人尽厌之。”

说话做事,最忌逞口舌之快,让人无路可退。

凡事留点空间给别人,留点馀地给自己,才能张弛有度,从容面对。

忍几句无忧自在,让三分何等清閒。

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待人宽厚一点,既是成全别人,亦是成全自己。
古人言: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痛如刀割。”

语言的作用是巨大的,最暖人心的是语言,最伤人的也是语言。

真正会说话的人,内心换位思考,嘴上留有尺度。

说话的分寸,亦是做人的分寸。

嘴上带尺,话裡留德,才能彰显智慧,方能行路更远。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