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血泪史】马新受“五四”启蒙 华文教育遍地开花

在辛亥革命于1911年取得成功后,海外的华人也纷纷转向支持孙中山出任大总统,并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虽然辛亥革命波折重重,后被袁世凯夺走孙中山的成果(让出大总统职位。从1912年元旦起至3月就卸下大总统地位)。这也提供袁世凯一个机会企图复辟帝制,所幸袁在1916年逝世,皇帝梦才告破灭。在这之后,中国迎来了“五四运动”,这又是一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这一年是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图为孙中山任总统时与总统府职员合照。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这一年是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图为孙中山任总统时与总统府职员合照。

话说在鸦片战争后,南来的华人多半不识字或只有小学程度,甚至有些南来的移民目不识丁,也只能提供私塾供劳工子弟念书。所谓私塾就是富有人家在其庭院拨出个地方供工人学习《四书五经》,老师是来自中国的。因为马六甲是最早有移民的地方,在鸦片战争前(1840年)已有华人定居,但人数不多。在1884年,海峡殖民地华人开办的私塾共有115间,其中较出名的有新加坡的崇文阁和萃英书院。这些私塾设备十分简陋,没有科学实验室,也没有课外活动,黑板脱漆、桌椅残缺不全。不论学生人数多少,一间私塾只有一间课室。到了20世纪时,已暴露私塾教育的不足,也和时代脱节。

用行动薪火相传

在1904年,南洋富商张弼士首先在槟城斥资,兴建新式教育的“中华学校”(为新式教育首开先河)。也在翌年(1905年)在新加坡设立养正学校(张弼士是客家人,曾任清政府商务大臣兼南洋学务大臣。早前也曾担任清政府驻槟城副领事及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教育的改革在20世纪时已显示“三字经”的教育已落伍。这固然得利于康有为及孙中山在马新为政治斗争而兴起办报办校的念头;当然更大的因素和改变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由中国北大学生发起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运动、思想运动、文化运动和教育运动,成为继辛亥革命后的第二个改造思想的大运动。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夺取孙中山的革命果实,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夺取孙中山的革命果实,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其原因是因为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改朝换代,不仅被军阀占据地盘,而且国民党内陷入了权力斗争。孙中山虽确定战后中国的方向,以三民主义治国,却无法掌控权力。为此废帝制走共和并未带来新生的中国,反而是党同伐异,导致学生不满情绪沸腾。

其近因是反对北洋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终于爆发全面性的大示威,也吓得北洋政府不敢签字。除了在全国各地爆发示威外,也有学者借机会提倡白话文,如胡适;如鲁迅,打倒孔家店;更有人引进民主和科学,以塑造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如孙中山等。

“五四运动”也波及海外;尤其是华人社会,它所带来的改变不但是针对国内的,也是针对国外的。海外华人在这个运动的号召下,用行动来传播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

华社自发性开创华校

马新的华人社会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不管有没有法令规定,也就二话不说义无反顾的出钱出力开办学校。根据1921年的统计数目,马来亚已有212间华校分布在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和新加坡)和马来属邦(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另5个非马来属邦(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和柔佛)的华校未计算在内,因数目有限。可见“五四运动”的魅力无穷,一下子华校如雨后春笋被设立了。

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不满北洋政府在压力下拟将青岛主权从德国手中移给日本,引发民众青年抗议。终于演变成改变世界的“五四运动”,也波及海外华人齐起响应。
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不满北洋政府在压力下拟将青岛主权从德国手中移给日本,引发民众青年抗议。终于演变成改变世界的“五四运动”,也波及海外华人齐起响应。

到了1924年,华校再翻一倍,共增至564间。此时学生人数有27,476名,教师有1257名。1927年,华校再跃增至665间,学生人数有40,076名,教师1,637名。在10年后的1937年,华校增至933间,学生人数有79,993名,教师有3,415名。1938年,华校突破千间,达1,015间,学生有91,534名,教师有3,985名。直到今天,马来西亚共有1,249间华小,学生人数达50余万人。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什么是新式教育?这是指马新的华校在1920年起采用北洋政府新编的新式课本,不再读《四书五经》,也与古老的教育切割。

18岁的张弼士被迫只身下南洋,从穷到离乡背井下南洋,到逆袭成为南洋首富,张弼士只用了30年。
18岁的张弼士被迫只身下南洋,从穷到离乡背井下南洋,到逆袭成为南洋首富,张弼士只用了30年。

自从有了华校之后,马新的政局不再沉静,而是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泪斗争,孙中山也通过其《阅书报社》的组织创办学校,如钟灵学校、福建女校等。

对于教育,孙中山也有一套革命式的范例。他认为强调教育培养人才,方能强国。后来他在广州办了“陆军学校”。虽然后来王赓武教授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有形容康有为与孙中山的政治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因一个保皇,一个革命,彼此间简直是尖锐对立,也相互在海外夺取阵地。

真没想到,两人的恩怨与斗争也为马新社会带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在这之后,华人为捍卫文化与教育也付出血泪的巨大代价。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