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优雅背后
流产3次 结婚3次:绝色背后 全是创伤

她原生家庭破碎,没有父亲。

童年时,纳粹入侵,家里被洗劫一空。大哥、二哥全部失踪,生死未卜。她的舅舅和表哥们,当着她的面被集体枪杀。

成名以后,一度沦为票房毒药,婚恋亦不顺。

她被称为“渣男收割机”,结婚3次,被出轨多次,流产3次。

她坠过马,肋骨断过,脊椎断过,身心都是伤……

她叫奥黛丽·赫本,史上最美女明星。

A

人人称赞她的优雅,但少有人知,她的绝色背后,有过怎样的伤痛和孤独。

1929年,赫本出生。六周后,她染上百日咳,差点丧命。

她曾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据说当时赫本已停止呼吸,家人以为她已经走了。但奇迹般地,她又活了过来。

就像重生。

1

这件近乎神迹的事情,给了赫本受用一生的好心态。

她不止一次告诉自己:“世间没有不可能,如果说不可能,也是:不,可能。”

赫本是记者们的噩梦。好莱坞的狗仔埋伏她多年,想挖出丑闻,但多年来,一无所获。

媒体人说:“是个人都会有丑闻。但,赫本是例外。”

《罗马假日》男主角派克也说:“她从不说人坏话、道人短长,从不笑里藏刀、阳奉阴违……要爱上赫本,实在太容易了……”

2

当时的好莱坞纵欲成风,吸毒成习,潜规则成了明规则。但赫本无可指摘,她在这些混乱之外,活成莲一般的存在。她近乎完美,清澈如初。

可《生活》杂志说:“她是世界的公主、人间的精灵……心里却好像装着奇妙的孤独。”

怎能不孤独呢?那样一个成长不顺的女子。

赫本没有父亲。生理上的父亲是有的。但在她6岁时,他就开始缺席。

3

一个毫无预兆的日子,他提着行李,离开家。

没有音讯。也没有交代。

“我感觉天崩地裂……我6岁时,他就离开了我,让我非常伤心。我受不了再也看不到他……可是,一天又一天,他再也没回来。父亲离开了我,也让我一生远离了安全感。”

4

后来,父亲回来了,住在伦敦的另一处。从1936年-1939年,他去看望赫本的次数,不超过4次。

再后来,他被囚禁。再再后来,他失踪。

再见到父亲,已经是20年以后。他已至暮年,白发苍茫,而赫本已名满天下。
5

她远远地张开双臂,想要拥抱他。他却无动于衷。

她问:“回家好吗?”

他一脸漠然。

他似乎从始至终,都未曾知道“女儿”二字的意义。

1981年,父亲去世。

她没有去见他最后一面。

从英国回荷兰不久,二战开始了。

“如果我们知道阿纳姆会被德国兵侵占五年之久,我们一定会饮弹自杀。当时,我们以为噩梦下周就会结束,也许六个月后,或者明年——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挨过来的。”

纳粹入侵后,赫本家族被洗劫。

德军没收了家族的所有财产——工厂、房子、土地、证券、黄金、珠宝……一夜之间,家里空空如也。她们陷入赤贫。

可还没来及等她们回过神来,更可怕的灾难到了:杀戮。

当时纳粹已经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赫本曾亲眼见过,老人、小孩、孱弱的人们……被装进运牲畜的车辆,开往集中营,遭受集体大屠杀。

她自己,也差一点成为牺牲品。

有一回,赫本经过街头,被一队纳粹士兵发现,赶上军用卡车。

6

卡车前往的地点,是另一种人间地狱:德国官兵俱乐部。

到了那里,女人就是必死的玩物。

当时卡车上已经有很多女人,大家蹲在地上,被枪声吓得蜷缩成一团。

赫本以为自己没救了,但她命不该绝,机会来了。

当时路边忽然出现了几个犹太人,纳粹士兵一见,停了卡车,举着枪,跳下车,用枪托砸他们的脸,并大声吼叫。

赫本趁此机会,立刻敏捷地跳下了车,弯着腰,一滚,从车底穿过,避开司机的视线,飞快地逃离。

每每想起此事,她都感到惊悚不已。

此后的每一天,对于她,都是劫后余生。

B

赫本的亲人,却没有这么幸运。

德军入侵后,赫本的母亲和舅舅,暗中召集志愿者,发起地下抵抗联盟。他们炸毁了德军的军需供应者。

不幸的是,舅舅和表哥被捕了。

那天,纳粹在中心广场公开处决他们,并将全城人都赶去观看。

赫本和母亲,就在人群中。

她看着亲爱的舅舅和哥哥们,从卡车上推下,一字排开,被纳粹士兵驱赶着走近围墙,用枪抵在墙上。

她看着他们绝望的双眼。

她看着一声声枪响后,子弹穿过亲人的身体。

她看着他们当面被射杀,她浑身都在痉挛般颤抖,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但不敢哭,因为纳粹就在旁边。

她只有抱着母亲,无声哽咽。

不久以后,她的大哥和二哥也相继失踪。大哥在战争中被俘,二哥在抵抗时被抓捕,都杳无音讯,生死未卜。

但悲剧还在继续。

1944年9月,“市场花园”战役打响,纳粹的装甲部队开进,盟军几乎全军覆没。

十天后,盟军战败,全城居民被迫撤离,大流亡开始了,死伤无数。

多年以后,赫本说:“我才十多岁,就已然明白人性的残酷。”

后来,她和母亲躲在一所被遗弃的老房子里,度过战乱。

她常年藏在地下室里,没有书,没有光,没有药,没有食物,她得了黄疸,差点死掉。

她买了一本《安妮日记》,一直不敢读。

60岁时,她终于打开那本书,然后痛哭失声。

7

《安妮日记》的作者和她一样大,她们都在地下室避难过。

不同的是,赫本生还,安妮不幸离世。

赫本说:“读她的日记,如同从她的视角里翻阅我的经历。我感到震撼,也悲痛得不能自抑。”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