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杰:保持距离

开始复工了,你也回到工作场所了吗?

政府宣布复工的消息后,你的心情如何呢?是高兴终于能工作了,还是既担心又顾虑呢?这段时间来,如果你每天都有听“山哥”、也就是卫生总监诺希山的记者会,你一定会发现,他几乎每天都会叮咛大家:勤洗手、必要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这场疫情不仅威胁我们的健康,也彻底改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从什么时候开始,握手,已不再是释放善意,而变成是一种可能致命的动作?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回乡探望父母家人,反而是一种爱的表现呢?

“保持距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常态。这社交距离是好,但人心要是有了距离,那可未必是件好事。

政府宣布复工后,坊间出现了两极化反应,真的很两极。赞成的人会认为,病毒短期内不可能绝迹,再封下去不知道得封到什么时候,恐怕还没病死,就会先饿死;但反对的人就认为,封锁防疫初见成效、不应该解封,否则会前功尽弃。

其实不难发现,“老板”雇主们大多都赞成解封,但员工大多都持相反意见。大多数人看事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衡量权重,又有多少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呢?

复工后回到职场,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已不同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保持距离。不管是在公车、捷运上,还是在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都要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同事间虽然一起享用午餐,却必须分开坐、或是在彼此之间放上分隔板。

如果把格局拉大来看,你觉得,这像不像是各族之间的相处模式呢?这块分隔板,虽然是透明的,但它却能有效阻隔飞沫;人与人之间心里的分隔板虽然看不见,却也深深地将彼此分开。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社会,每个族群却往往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政府宣布解封,许多华人网民不明就里、指责政府是为了让穆斯林同胞回乡庆祝开斋节;但在马来社会里,慕尤丁一句“对不起,今年你们不能跨州返乡庆开斋”,让许多马来同胞感觉失望又无奈。

一个防疫政策,不同族群竟会有迥然不同的解读。如果你不曾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你永远不会接近事情的全貌。

在新常态下,生理绝对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但心理的距离,绝对要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