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101:
老翁手作造渔船
后继无人只剩辉煌记忆

吴文光坚守造船业大半辈子,无怨无悔。
吴文光坚守造船业大半辈子,无怨无悔。

中国有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老一辈的人总是靠着天然资源、凭着祖传的谋生技能,养活一代又一代的人。

霹雳州这个淳朴的小渔村,村民们除了从事渔业,大多数村民都是捕鱼为生。

除了渔夫,造船业就是这里主要的工作,因为渔船就是渔夫们的生财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传统手工造船业也渐渐式微。

吴文光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但凭其熟练的造船技艺,打造出一艘又一艘大大的渔船,他也是这渔村里广为人知的造船老师傅。

不断进修奋斗近半世纪

吴文光披露,他打从小学开始接触造船业,直到15岁才正式来到槟城的船厂当学徒,学习过程中可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为了学会一技之长,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直到掌握这门老手艺。

“当年我是到槟城的日落洞一家船厂当学徒,学习制造渔船的技术,后来我也去过国内多个地方学习不同的造船技术,甚至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印尼学习造船,曾在印尼也打造了10艘船之后才回国。”

回国后,吴文光还是继续到造船厂工作,直到结婚后才选择创办自己的造船工厂,一转眼已过了40多年了。

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的工作选择性不多,在那造船业盛旺的年代,造船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且造船这门传统行业非常吃香,所以他毅然加入这行业。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达,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教育程度提升后,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不愿从事这门劳力活,纷纷离乡背井到城市去谋求高职。

老当益壮的吴文光拿起电锯,熟练的技术,快速将木板锯开。
老当益壮的吴文光拿起电锯,熟练的技术,快速将木板锯开。

手工耗时渔商南下买船

回想起当年的风光,吴文光的造船工厂就聘请了六、七个工人,其中还有一人是跟随着他长达20多年。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他打造一艘渔船,需要工人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分别是头手工、大工、二手工、散工,除了头手是本地人,其他的工人都是外劳,他们彼此各尽其职去完成工作。

他透露,造船工人的酬劳曾是以日薪计算,一天的工资差不多是百多令吉,因此造船的订单减少,就会直接影响工人的收入,甚至是一个家庭的生计。

他坦言,在马来西亚的造船工厂前景堪忧,目前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槟城已没多少人从事这门传统行业,渔商都只能南下到霹雳、安顺或东海岸的关丹订购新的渔船。

他说,通常一艘渔船的面积是50多尺,差不多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艘渔船。此外,渔船基本上有分为三大类,分别以A、B、C代表;A款是只能在浅海航行的渔船,B款则是适合航行中海的渔船,C款则是可以航行到深海的渔船。

与此同时,每一艘渔船的船楼都会漆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州属,比如蓝色代表槟城、黄色代表霹雳、红色代表雪兰莪州。

吴文光踏上渔船骨架上反复详细检查和修补,务必没有任何差错。
吴文光踏上渔船骨架上反复详细检查和修补,务必没有任何差错。

无人接手准备安享晚年

吴文光感叹,昔日造船业的风光已不复存在,十多间的造船工厂相续结束营业,目前仅剩4间造船坊。以往造船的繁荣景象,只能变成老一辈的美好回忆。

“造船业最辉煌的时期,沿海一带都可以看见造船坊,这里还被人称为‘船厂街’。但是差不多来到了90年代末,这行业就慢慢变成了夕阳行业。因为很多年轻一代的受高等教育,大多数都选择毕业后到城里工作,不愿接手管理造船厂,更别说学习制作、当学徒。”

此外,鱼业失去了这一批新生代的生力军,渔夫也少了,渔获自然也随之减少,而老一辈的渔夫则因油价不断的调涨,在缺乏人手的情况,加上收入和开销不成正比的问题,间接打击造船业。

他解释说,渔夫的收入已无法应付开销,所以订制渔船的订单自然也减少。他苦笑着说,在这艰辛的时期,还得依靠妻子制作糕点来售卖,帮补家用。

询及何时打算退休时,他坦言,他确实早就想退休了,毕竟人到七十古来稀,他也想好好享受清福,过一个悠闲的晚年生活。

“我的孩子都大了,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和打算,而且在新加坡成家立室,并无意继承这行业,我也不勉强他们接手,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但我也老了,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我也不想再劳劳碌碌过日子,是时候应该退休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制造渔船的木板尺寸必须精准,不能有一丝苟且。
制造渔船的木板尺寸必须精准,不能有一丝苟且。

↓↓↓↓↓ ↓↓↓↓↓
更多《生活奇人》看这里
生活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