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多亿人辅食昆虫
吃虫变成另类潮流

捉了的昆虫卖给餐馆,成了不少人的生计来源。
捉了的昆虫卖给餐馆,成了不少人的生计来源。

在越南很多地方,人们喜欢昆虫,我们看了想夺门而逃的虫虫,对他们来说是特制菜肴,特香、特美味。这些盘中美食的背后,就是每天在山林里的抓虫猎手的辛苦结晶。

在同奈省山区,气候常年潮湿,土壤是红色的,非常利于蝎子繁殖和生长。这里经常有人到丛林里捕捉蝎子,然后拿到山下去卖,当做生计。

他们每天起一大早,在树林里走十多公里,在遍布岩石的山间寻找蝎子洞。经验丰富的捕蝎人只需一眼,就能辨别出洞穴是不是蝎子洞。

他们用的工具也很简单,就是小竹竿之类的东西,当遇到蝎子洞时,就将几根鸡毛绑在竹支上,然后将鸡毛在装着蚂蚁的桶里沾一下,就可以把杆子伸到洞里。

蚂蚁一进洞,便和蝎子展开了“恶斗”,逼得蝎子要爬出洞穴。这样一来,捕蝎人便可轻而易举地抓到它们。

经验丰富的捕人,只需30秒钟,就能用蚂蚁将蝎子从洞中引出来,捉了拿去卖。
经验丰富的捕人,只需30秒钟,就能用蚂蚁将蝎子从洞中引出来,捉了拿去卖。

捕蝎月入过2千

这些捕蝎老手每天能捕到2至4.5公斤蝎子,依个头大小来定价,大约14至25万越南盾(约24至43令吉)之间。

在这一带,每天有30至50公斤的蝎子被送往市场或餐馆,捕蝎人每月能收入600至800万盾(约1,800-2,400令吉)。

蝎子在春季和夏季最常见,当地人说它营养丰富,富含胺基酸,邻国柬埔寨也是把蝎子作为美食,上得了餐桌的菜。

越南人吃蝎子有各种各样的吃法:油炸蝎子、烤蝎子、蝎子油炸黄油粉、蝎子与盐柠檬胡椒(或酱油)相配,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味食粮。

此外,在越南的芹苴国际机场附近,也经常见到有人在草丛里寻找蟋蟀,他们都是当地的蟋蟀猎人,每天能捕到150到300只,从4月至8月底,是捕抓这种昆虫的旺季。一般上,靠近豆类、薯类、玉米的地里,会有很多蟋蟀。

捉了蟋蟀做什么?打架?不,都卖给商家或餐馆,小的一只2,000至2,500盾(约35至45仙),大个头的就4,000至5,000盾(约70至90仙)。

蝎子的吃法有好几种,其中一种在街头小摊最常见,把蝎子串成一串,然后油炸,看上去“面目狰狞”的,敢试吗?

一大桶的虫子,加料煮炒之后,就是香脆的上美食,配上酱料就是当地人的一餐。
一大桶的虫子,加料煮炒之后,就是香脆的上美食,配上酱料就是当地人的一餐。

百虫杂炒显创意

另一方面,蚂蚁蛋在当地的销售价格很高,从25到60万盾一公斤(约43至103令吉)。一般上市时间是农历一月到三月,这个时期的蚂蚁蛋含水、蛋白含量最高,用茄子、鸡蛋、洋葱加上辣味的叶子、柠檬叶一起煎炒,就能炒出一碟美味的蚂蚁蛋炒饭。

蟋蟀
蟋蟀

还有黄蜂蛹,烹饪前浸泡在盐水中,用柠檬叶油炸,有一种牛奶味道,也是常吃的小菜之一。

至于竹虫,又名竹蜂、竹蛆,啃吃幼嫩竹笋吸收养分,20天内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寄生在竹筒内,清炒是最基本做法,加入些许的葱丝做调味品,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鲜美。

竹虫富含高蛋白、胺基酸,它的外表肥肥白白、滚圆滚圆、有细眼小黑嘴,有人赞它可爱、有人厌其恶心。但一个事实是,民间认为营养价值高,供应不足导致价格很贵,大约50万盾一公斤(约86令吉)。

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臭虫是一种具有可怕气味的昆虫,常附在荔枝和龙眼树上,它放的尿很容易灼伤皮肤。但这种虫子,与香菜油炸配上柠檬叶,就变成了桌上餐。

蜈蚣
蜈蚣

想象一下,来一大盘满满的百虫杂炒,你会作何感想?有的人大概能够淡定的接着吃,然后还来一句“一桌虫香,补充蛋白质”。一些就闭上眼睛夹起来甭管是什么,只管往嘴里放,胆小的食客呢,可能要退缩,吓得作呕。

辅食昆虫解饥荒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表一份报告,把昆虫的地位提升到餐桌美味和抗饥荒、减污染的高度,鼓励世人多吃昆虫,因为它有很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也有助对抗肥胖。

在养殖方面,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低,譬如蟋蟀和肉牛,产出同等数量的蛋白质,蟋蟀需要的饲料比肉牛少11倍。

臭虫
臭虫

报告指出,全球已经有20多亿人辅食昆虫,可助缓解饥荒危机。从环境角度看,绝大多数昆虫粪便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猪羊鸡鸭等传统家畜家禽低得多。此外,昆虫也可制成饲料。

报告还说,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在南非,毛毛虫属于高档奢侈食品,价格不菲;在中国云南省,吃虫子是件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几个蚂蚱一盘菜”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

报告也建议将更多昆虫列入菜单,以便让昆虫菜肴更广泛地被人接受。

↓↓↓↓↓ ↓↓↓↓↓
更多《灵异奇闻》看这里
灵异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