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出来的痧到哪去了?
一起来了解远古智慧

1

相信大多数人只知道刮痧后皮肤留下一道道的红印,却不知道刮出来的“痧”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痧”是经络气血中的“瘀秽”,俗称痧毒。

临床上,用特制的刮痧器在患者皮肤上刮出的红色、紫红色斑点及斑块,称之为痧。

“痧”是形成诸多疾病和加速人体衰老的有害毒素,它阻碍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引发组织器官的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从表面上看痧与普通的瘀血没有什么两样,通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的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皮下出现一片瘀血,随即疼痛难忍,活动受限。

2

刮过痧的部位,皮下会出现一些类似瘀血的斑点、斑块,原来疼痛难忍无法运动的部位,却痛觉减轻,甚至消失,运动自如了。

再细观察,就会发现,运动外伤的血液是鲜红的,而所刮出的痧大多是暗红、紫红色,甚至是青黑色。

轻重不同的疾病,所出痧的颜色、形态、部位各不相同。随着痧的排出,无论轻病重病都得到了缓解,有的甚至痊癒了,特别是疼痛性的疾病效果更为显着。

刮痧前后的变化及出痧的规律说明痧与一般的瘀血有本质的区别。

容易带来毛细血管伤害

健康的身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和代谢正常,如若代谢产物滞留,形成微循环障碍,说明代谢失常。

这些病理产物使细胞缺氧老化,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生紊乱,在这些部位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毛细血管破裂,含有内毒素的血液从破裂的毛细血管处渗出。

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这种渗出毛细血管之外,存在皮肤下组织间的含内毒素的血液就是“痧”。

这就是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后不出“痧”;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而有潜伏病变的人刮拭后会出痧的原因。

3

痧的颜色、形态与体内毒素含量多少有关。

病变局部缺氧时间越长,微循环障碍的程度越重,痧的形态越密集;体内毒素部位越深,痧的部位越深;微循环障碍的面积越大,痧的面积也越大。

内毒素少,则痧色浅,痧粒分散。

没有内毒素的部位,微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怎样刮也不会出痧。

凡出痧的部位都对刮板的刮拭有阻碍。

说明有阻碍的部位易出痧,通透性差、经络受阻。

刮拭出痧的部位都是微循环障碍的部位,痧色会因所含毒素多少而不同。

出痧改善了微循环,毛细血管内瘀滞状况缓解,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只要刮拭手法正确,刮后不会产生新的疼痛。

4

刮出之痧颜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这个过程不是毒素被身体吸收了,而是毒素被身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分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血液、淋巴液和组织间液中有多种防御因素,能对体内异物,即非正常组织、外来组织有识别能力和排除能力。

刮拭时各部位所出现的痧,被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识别出来后,将其化解,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体内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活力正常,则痧退快,反之则慢。

现代医学认为,清除机体有害异物的过程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创伤的修复能力。

所以刮痧疗法除当时迅速改善循环,疏通经络的效果之外可提高自身清除异物的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这是刮痧的另一功效,也称为刮痧的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