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85:
化石头为文化 七旬老人用余生
守护篆刻艺术使命

乐观健谈的黄在天,坚守篆刻的岗位40多年,热忱依旧。
乐观健谈的黄在天,坚守篆刻的岗位40多年,热忱依旧。

篆刻俗称刻印章,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国粹之一,后来传入东亚各国。印章最初用来代替签名,或作为权威之象征,甚至银行也都接受以盖章为凭,因为没有人能够翻制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印章。后来逐渐普及化,为亚洲各地各阶层的华人所使用。

在槟城社尾街门牌371挂着“天华艺术及古董”的招牌下,摆放着一张小木桌,这就是篆刻老师傅黄在天40多年来养家糊口的小档口。

香港学艺回国宣扬

黄在天披露,他在1941年出生,是道道地地的槟城人。在1962年到香港修读美术专业,三年后毕业就留在香港当任美术导师。但,一年之后,他还是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继续从事艺术教育。

后来辗转之下,他毅然决定在社尾街的五脚基上摆档,以篆刻石印章为生。转眼间,当年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已变成今天白发斑斑的老师傅,依旧默默地埋首为顾客刻章。

黄在天自小喜欢艺术,尤其对水墨画特别感兴趣。中学毕业后,他想要去香港念艺术的想法,并不获父母的支持,尤其是当时家境不是特别宽裕,出国深造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梦想。

在他的坚持下,家人还是咬紧牙关,把他送到香港深造,圆了他的心愿。到了香港,才知道绘画科系里,篆刻是必修课之一,也因此造就了他一手篆刻的好技艺。

他深刻记得香港的教授曾以“马来西亚是文化沙漠”来形容我国,但却没有把他投身艺术这一行的意志,一头栽进这一行,一晃已是大半辈子的事业。

黄在天依然每天从早上10时到傍晚6时左右,都会独自坐在五脚基上,默默地埋首刻印章,偶尔会有路过好奇的游客趋前拍照及闲聊几句,十年如一日。

他的小档口可谓是社尾街上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也是他大半生的坚持,述说着他对艺术生命的热忱与执着。

黄在天的小档口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特别吸睛。
黄在天的小档口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特别吸睛。

精通各语篆刻法

据悉,在中国和台湾,每个孩子一出世,长辈都会制作一个印章给孩子,在上学时可用得上,这一枚小小的印章多么重要。在更早以前的中国,长辈给孩子们做印章,也象征着一种祝福,基于当官者需要印章,祝愿孩子将来长大后能当上一官半职的,光宗耀祖。

在这小桌面上,除了各式各样的小石块和篆刻工具,还有一个巨型的放大镜,黄在天笑称,避免老眼昏花刻错字,所以必须利用放大镜进行刻章。

他强调,刻章基础就是得先掌握好书法,其次就是选质量好的石头,以及雕刻的技术。此外,他不仅擅长水墨画、书法和彩绘木屐,也会篆刻各种语言,包括英文、泰文、日文、梵文、阿拉伯文和爪夷文。

 “篆刻有别于一般的雕刻,篆刻必须先用铅笔在石上写下‘反字’,才能篆刻,这样盖章的字体才能呈现出正面的字体。外语字体比较难处理,它不像方块字,有笔画,可以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就可以勾出一个字来,比如英文字母,笔画大多数都是弯弯曲曲的,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刻坏了。”

各式各样的石块经过篆刻后,更添艺术价值。
各式各样的石块经过篆刻后,更添艺术价值。

40年功力换无价艺术

黄在天透露,玛瑙实属较硬的石头,篆刻起来特别吃力,因此他还是较常用来自福建寿山的石头,寿山石软硬适中,而且还有超过200种不同的品质,是篆刻的首选。

他坦言,雕石面积及空间极小,加上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包括笔画繁多的字体、复杂的图案或各种形状的商标等,篆刻工作比想象的更为繁缛,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篆刻。

“篆刻工作40多年,制作过数以千计的印章,最吃力的就是顾客指定的造字,尤其是一些人相信改名可以转运的,我就连翻烂康熙字典都找不到的字,另外,就是顾客指定比较复杂的商标图案,所以要重新琢磨、设计才能下笔。”

黄在天篆刻的十二生肖图案。
黄在天篆刻的十二生肖图案。

询及篆刻时间时,黄在天说,一枚印章通常需要一两天时间来完成,视石头的材质、大小和顾客指定的图案及字体。他感叹,现今中国印章石成本大幅度调涨,加上店租的增加,让他的负担加剧。

黄在天阐述,他的作品当中,最贵的逾1万令吉,那是一个妈祖庙用来镇庙的印章。但,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必须遇上真正懂得欣赏艺术的人眼里才有价值,也不会讨价还价。相反,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