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79:
传统灯笼 微光点燃怀旧情

市面上绚丽夺目的新款灯笼再多,都不如雷发鑫手上的传统灯笼更有节庆味。
市面上绚丽夺目的新款灯笼再多,都不如雷发鑫手上的传统灯笼更有节庆味。

灯笼是华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中秋节提灯笼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古时候,灯笼是人们照明的主要物品,后来红彤彤的灯笼渐渐演变成华人喜庆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灯笼渐渐被市面上各种各样时尚又精致造型的电子灯笼取代,手工制作灯笼这门老行业,也被淘汰边缘。

现年82岁的雷发鑫自12岁开始自己摸索制作传统灯笼,转眼已有69年光阴。来自怡保万里望的他不时受邀到北马各地示范制作传统灯笼,特别是中秋节期间,以及春节文化艺术展时更是邀约不断。

扬名国外 照亮英国唐人街

雷师傅说,去年中秋节他远赴英国探望女儿,他也带上制作灯笼的工具及材料,乘搭约13小时的飞机,到国外亲自制作20多个各种造型的玻璃纸灯笼,让孙子们提灯笼,感受传统中秋节的气氛。

当女儿的友人登门造访时,看见他所制作的灯笼后,不仅连连赞叹,甚至邀请他到唐人街举办的中秋庆典活动示范制作灯笼的过程。

他自豪地说,当时现场的外国同胞也被他所制作的传统灯笼吸引,当地的华人和大马游子更是爱不释手,他们都纷纷买下他的作品当作装饰品或艺术品收藏。

雷发鑫利用钳子和铁线制作出灯笼的骨架。
雷发鑫利用钳子和铁线制作出灯笼的骨架。

雷发鑫阐述,他三名女儿自小对于学习制作灯笼并不太感兴趣,但却非常喜欢他亲手制作的灯笼,每当中秋节孩子们提着他的作品游行时,总是非常自豪,也会向其他小朋友们说,这都是花钱也买不到的灯笼,因为这都是父亲一手制造的。

如今孩子们已长大成人了,长女和次女也定居在英国,幼女则居住在吉隆坡。每年他都会亲手制作灯笼送给可爱的孙儿们玩,看着孙儿提着他所制作的灯笼,他就会想起女儿小时候提灯笼时,那么开心又神气的可爱模样。

雷发鑫之所以大半辈子坚持手工制作传统灯笼,原来当中也蕴藏着两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他坦言,有人欣赏他的作品固然值得欣慰和开心,但他更希望可以通过展览活动遇到有兴趣学习制作传统灯笼的有缘人,他将无私传授所有技艺,让每年中秋节时孩子们提着传统灯笼的习俗,可以代代相传下去。

夕阳技艺 无人继承

提起这门冷门的传统老技艺,他不免感慨,时代的变化,厂家大量生产的塑料电子灯笼充斥市场,传统手工制作的灯笼工序繁琐,但利润却相对微薄,导致这老行业无人问津,一直希望能传授这门手艺给下一代的他,偏偏苦无传人,让他深感遗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旬,一名槟城酒店业主联系上他的女儿,并向雷发鑫预订300个传统玻璃纸灯笼,充作酒店在中秋节前的装饰,之后这300个灯笼将转送给各区孤儿院。

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粘在骨架上。
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粘在骨架上。

可惜单靠他一双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300个灯笼,最终他坚持完成了100个各式各样不同动物造型的灯笼。为了送给这些无依无靠的小朋友,他还制作了时下流行的卡通宝可梦精灵–比卡丘造型的灯笼,而且比卡丘的头部还能转动,格外可爱讨喜。

雷发鑫坦承制作传统灯笼的技术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只要肯用心认真,即熟能生巧,但基于他对灯笼美感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灯笼制作的每一个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而且他也没有草稿,全凭脑海里的想象,凭空制作出一个大小比例均衡的灯笼,因此才让人感觉很难。

甜蜜往事 忆爱妻成原动力

回想起年轻美好的岁月,他透露,当年为了追求妻子张金莲,知道她喜欢可爱的小猪,他即亲手制作一个小猪造型的灯笼送给她,同时也制作灯笼送给她的妹妹,终于成功博取妻子的欢心。

婚后也曾有过一段苦哈哈的日子,他做过锁匙匠、维修钓具、熟食小贩、报社通讯员、经营过书店,也卖过沙爹等,妻子一直在旁协助,包括他制作灯笼时,妻子也是他的得力助手,不仅帮忙递工具,也帮忙糊纸,两老总是形影不离。

完成上色工序后,加以修饰即大功告成。
完成上色工序后,加以修饰即大功告成。

“以前中秋时会接到一些灯笼的订单,赶工时,我制作灯笼,她就会烧开水,当水滚时帮忙把刚糊好的玻璃纸往冒起的热气烘一烘,玻璃纸就会变得更紧实,然后我再上色就可以交货了。”

可惜的是,张金莲在5年前因病逝世,如今雷发鑫制作灯笼时难免会想起妻子,但他也依靠着制作灯笼来怀念和妻子以前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