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76:
制白铁50几年
誓要做到走不动为止

林老师傅以打白铁为生大半辈子。
林老师傅以打白铁为生大半辈子。

早在50年代至80年代,可说是打白铁业最兴盛的时代,所谓的“打白铁”就是传统的焊铁制器手艺,尤其老百姓常用的日常用具,锅、碗、瓢、盆大多数都出自师傅一手打造,直到90年代工业发达,迅速冲击着这老行业,当年的风光已不复存在。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百姓大多数收藏各式各样的白铁物品,包括白铁制成的水桶、漏斗、水壶、钱箱等,用破了、坏了即找打白铁师傅修补,绝不会轻易丢弃,毕竟这些价格昂贵的白铁物品,对他们而言可是一种奢侈品。

家家户户必备的盛水用具。
家家户户必备的盛水用具。

今非昔比 白铁业老化

林亚昌独自守着50多年的老店,十年如一日在店里敲敲打打过日子。他娓娓道出,白铁业这数十年来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从当年的鼎盛期到相续结束营业,如今的打白铁的老匠更是寥寥无几。

他直言,现今白铁业和传统的白铁业已大不相同,现今的白铁业已机械化,相反传统老师傅还是以手工为主,虽然产量无法相比,但手工制作更加细致。

提及是否有接班人时,林老师傅感叹,这传统行业已无人问津,更何况是不愿吃苦的年轻人。

“这一行枯燥无趣又辛苦,又不赚钱,没人要做了啦,我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接手,何况是外人。现在年轻人都希望打一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室内工作。”

言语之间吐露着万般感慨和无奈,他再说,就是有人愿意学习,那也不是三两天的事,至少得学上好几年才能练就一手好手艺。想要从事这门老行业少一份耐心也不能成事。

回忆白铁业最风光的时期,他笑说很多年轻人都会登门造访,为的就是要拜师学艺,学一技之长,和现今的情况有着强烈的对比,现在师傅去“求人”也没人愿意做。

他透露,以前最盛行的两大白铁制品就是铁盒及米插,单单是学会制造这两件物品,就有接不完的生意,一天至少都要打上好几十个。

“以前这一行很吃香,只要你学会制造铁盒和米插就不愁没生意做,因为以前很多打工仔都自备饭盒工作,每一家杂货店和米铺都需要大小不一的米插。现在大家都去咖啡店吃饭,也很少人买散装米,所以需求量已经很少了。”

以前新年前夕,家庭主妇们用来蒸年糕的蒸笼铁盖。
以前新年前夕,家庭主妇们用来蒸年糕的蒸笼铁盖。

手制白铁 更能耐久

至于这门老店的前景,林亚昌云淡风轻地说,目前的顾客群都是一些相熟的老街坊,新顾客确实少之又少。老顾客不只是前来修补破损的白铁物品,偶尔也会和他聊聊家常、寒暄一番后才挥手道别。

他说,这些老顾客常说,修补这些破损的旧物品,更符合经济效益,尤其现在经济低迷,能省就省,而且也符合环保效应。

“工厂是大量生产,所以价格方面确实会比较便宜,手工制作的东西比较贵,但手工制作的品质会比较好,也比较耐用,很多小贩都会前来特别订制所需的用具,一些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也会来订购,比如她们来买的一个用具至少可以用上好几十年呢!”

林师傅举例说,一些小贩告诉他,厂家制造的白铁桶经不起长时间火烧,如果是用来煲汤的白铁桶,两三个月就要换一个新的,一年下来的花费已翻倍,何不购买一个品质较好的,还能用上好几年都不会损坏。

他继续低着头边做边说,其实打白铁并不需要使劲出蛮力,不仅徒劳无功,制作出来成品也变得格外粗糙。相反,力度要用得巧,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米铺和杂货店不可或缺的米插。
米铺和杂货店不可或缺的米插。

父亲衣钵 传承一生

林亚昌父亲也是从事白铁业,小学辍学后即到店里随父亲打白铁,父亲对他非常严格,同时他也几乎全年无休。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放弃,不转行,就这样敲敲打打过了大半辈子。

对他而言,眼前的这些白铁制品,看似毫不起眼,但他却认为,这样实而不华、实用耐久的白铁,不仅仅是生活日常用具,更是一种珍贵又朴实的手工艺术品,是工业机械无法替代的艺术品。

广受熟食小贩喜爱的白铁汤桶。
广受熟食小贩喜爱的白铁汤桶。

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体力也大不如前,也想好好安享晚年,只是在家闲不住,才每天如常开店继续营业。至于会守着这间老店多久,豁达的他说,就做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林老师傅在白铁这门老行当里,从小敲敲打打到老,除了练就了一门好手艺,也练就了不急不躁的耐性,敲打着的已经不再是平凡无奇的白铁,而是阅历丰富的人生。他大半辈子甘与白铁为伍,其中更大的原因或多或少是他与父亲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