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捐书计划 演变成国际大事!

一个极小的旅游目的,做出改变整个社会的行动,为老挝孩子取得更多知识。
一个极小的旅游目的,做出改变整个社会的行动,为老挝孩子取得更多知识。

“我的外婆,一辈子用烹煮美食展现她对全家人的爱,所以当她过世时,我想用她的名字赞助一本烹饪食谱的故事书,让老挝的孩子也能体会烹饪、文化与爱,这是我纪念外婆最好的方法。”一位澳洲捐款人说。

一位德国捐款人说:“捐款给大型慈善机构时,都不知道钱究竟花到哪去了,但捐款给这个机构时,能够选择捐款目的、且会收到消息更新。帮助乡下的孩子接触阅读,还有培训员工、作者、画家,希望他们成为未来老挝的创业种子。”

他们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旅人或捐款人,有些曾经踏足老挝,有些则是通过上网,了解到这个旅人配合在地需求的计划。

这不是一个赚人血泪的计划,它平实、轻松,甚至有趣,但吸引很多人参与。

不看书 旅客漂洋过海改风俗

在老挝龙坡邦街边,有一栋不起眼、漆着鹅黄色油漆的双层水泥房子,里边有几条白色日光灯管、三张书桌、几张廉价的塑胶椅。每天早上9到11点,下午5到7点,游客会来到小房子陪孩子用英语聊天。

很难想象,这里是2013年获选“柯林顿全球行动计划”(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s)出版社的总部。

故事是从1995年开始,乡下小孩坎拉被贫困的父母送到龙坡邦(LuangPrabang)的寺庙里当和尚,当年正逢龙坡邦获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外国游客开始涌现,12岁的坎拉观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有些外国人会坐在餐厅、咖啡厅或路边看书?他们不是在度假吗?”

不久之后,一位美国退休的出版商莎莎(Sasha)来老挝旅行,也充满疑问:“为什么一路上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一本老挝语言的书呢?”当地人说,“除了课本以外,我们不看书”。

一个旅人、一个小和尚,心中各有疑问。当彼此相遇时,两个疑问结合成一个行动:“让我们把看书变有趣吧!我不相信老挝人不看书!”于是老挝第一家非营利童书出版公司“Big Brother Mouse”就此成立,宗旨是“让阅读变有趣!(Books that make literacy fun)”

许多国际部落客,在网上记录送书给乡下孩子的过程,提倡与推广这项善举。
许多国际部落客,在网上记录送书给乡下孩子的过程,提倡与推广这项善举。

小社区 集结旅人文化

Big Brother Mouse与许多国际组织不同,他们坚持100%雇用和培训当地员工。他们也办理绘画竞赛、写作培训,并建立出版、运书和培训系统,让书本能够顺利运送到乡下的学校;最特别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捐款体验。

“因为对在地生活好奇,所以特地安排时间来跟在地年轻人聊天。”利用这个心态,成功把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变成一种能够贡献的能量。

一位16岁的少年,个子不高,每天放学后骑着一辆对他是太小太矮的脚车,花半个小时来这里跟外国人见面:“我来这里3年了,刚来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英文,但是我喜欢学习,是班上第一名,最喜欢的是数学与科技资讯。”

“我没有电脑,学校里也没有,老师不教科技资讯,我希望未来能拿到奖学金去日本进修。”外表普通的年轻人,但那双眼睛所散发的,是只有“为了脱离贫穷”才可能带来的张力。

除了许多十几岁就独自一人离乡背井,从几十公里外来到这工作的年轻人,这里还聚集了许多穿着橘色袈裟、剃发除眉的小和尚,平时不能随意跟女士讲话,谨守戒律,但是在这里,他们没有顾忌,能够用英语跟任何人聊天。

跟洋游客聊天,从中学英语,当地青年珍惜这样的机会。
跟洋游客聊天,从中学英语,当地青年珍惜这样的机会。

帮小孩 送书不送糖

对旅人而言,这里是听故事的地方,也是“提醒自己有多幸运”的心灵教室;对当地孩子而言,这里是唯一能够负担得起的英语教室,完全免费,没有课程表,老师来自世界各地。

他们的传单上写着“如果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也没关系,我们也欢迎有口音的旅人。老挝的孩子,需要认识组成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

借由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引来好奇的旅人参与,这间小房子,变成一个人性和文化交集的地方,这股交流也变成让捐款源源不绝的奇妙力量。

捐款时,能选择款项用途,450美金能为一所小学办一场阅读派对,并让所有的孩子得到一本书、1000美元能赞助一本书的设计与印刷,3000美金能赞助一个学生一整年的学习与食宿生活。

老挝80%的学校都在乡村,有些学校没有马路,需要大象运输、或跋山涉水两天才能抵达,为了增加书本的抵达率,他们想出“给书不给糖”的妙招:让想要带礼物给乡下小孩的旅人,变成送书系统的一部分。

孩子们来小房子读书听旅人说故事,这里变成人性和文化交集的地方。
孩子们来小房子读书听旅人说故事,这里变成人性和文化交集的地方。

↓↓↓↓↓ ↓↓↓↓↓
更多《灵异奇闻》看这里
灵异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