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的痛,不是亲友逝去
而是如何与孩子说“死亡”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友的离世?心理师这样说……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友的离世?心理师这样说……

成人相较之下,可以经过比较多的描绘和沟通,去慢慢调适面对伴侣的离开,而身为地表最强的坚毅母亲,最困难的不是丈夫离世之后,该如何面对日后经济上、情感上拮据无助的单亲生活,而是事发当下,要如何回答双眼闪着泪光的孩子不定期的提问,“爸爸怎么还不回来?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跟小孩谈论亲友离世,心理师认为,大人可以这么说……

故事里的父母是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母亲是一位美丽、温柔又独立的女性,而帅气的父亲也很优秀,有自己的小事业,在他们的爱情底下,有两位可爱可亲的孩子,相当重视孩子教育的他们,亲子互动相当好。

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家庭,过着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不愁吃穿的生活,多少人引颈欣羡着。

但是,上天总是不从人愿。上天狠心地搓破了所有的未来,父亲被诊断大肠癌第四期末期,并且已经转移。

这位父亲忙于治疗,甚至奔波至美国、日本以获取更先进的医学疗法,最终,还是无效,父亲的生命被画上了句点。而母亲带着九岁和五岁的孩子前来预约心理会谈,小孩似乎还不太清楚发生什么事情,但大孩子已经懂得问:“阿姨,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呢?”于是后来只跟大孩子预约会谈。

父亲因大肠癌离世一个月了,大孩子每天睡前都会问同感悲伤的遗孀,“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爸爸是不是真的不要我了?”心力交瘁的母亲尽管心情再煎熬,仍忍住泪水打电话求助,求助的内容不是她自身害怕如何面对死亡,而是“不知道怎么告诉孩子。”

大人不懂如何应对

“我开不了口。”几乎是所有家长跨不过去的槛。

第一次跟这九岁小女孩预约心理会谈时,她穿着英伦风格的服装,双腿并拢、乖巧安静地坐在会谈室里,即便脸上充满稚气,但行止都礼貌有序。征求小女孩同意后,我们开始讨论爸爸的事情,但她却很难主动用语言表达什么,听到“爸爸”两个字,便不可抑地落泪,不间断地抽取眼前的纸巾。

我明白她心里已经知道失去爸爸的事实,只是这对孩子来说相当难以接受。在她啜泣声伴着问句,“妈妈说爸爸会回来,但是爸爸一直都没有回来,是不是不要我了呢?”孩子不断重复的问号,不是真的提问,而是她对事实理解的过程,孩子正在用她的方法理解失去爸爸的事实。

通常这时候,我都会跟小朋友说,“那我们一起想念一下爸爸,好不好?”他们会说,爸爸对他们有多好,带他们去哪边玩,也会买玩具给他们,很喜欢跟爸爸在一起……我跟小朋友们约定,即使爸爸已经离开了,但我们一样可以在会谈室里想念爸爸,也可以在家里想念爸爸,在任何你想爸爸的时候想念他。

接着我问小女孩,“我理解你现在有多想念爸爸,所以我也想知道你想念爸爸的时候,会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小女孩说:“我会写信然后给爸爸,然后摺起来,放在爸爸的枕头下,这是跟爸爸的秘密通道喔!”

小女孩还说,“以前生日的时候,爸爸都会放礼物在枕头边,隔天,我就会在枕头底下放一封谢谢爸爸的回信。”说到这,孩子收回水汪汪的双眼、露出认真的眼神告诉我,她现在还持续做着这件事。

“很好喔,持续这个跟爸爸的秘密通道,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呢。”

我和小女孩约定,“每次,我们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说任何想念爸爸的事,但是你不想说的时候也可以告诉我喔。”小女孩点点头,想念着爸爸带她去哪边玩、答应过爸爸哪些事。

把想念抒发出来

每次的会谈,我们都会谈到信的内容写了哪些,然后放在与爸爸的秘密通道里面,在这些信里有许多画,画出了以往与爸爸的快乐回忆,也分享她现在的校园生活。

有一次,听她说她跟父亲的分享内容,发现她正逐渐接受“爸爸不会回来了”的事实。

另有一次,我问:“你觉得爸爸现在在哪儿啊?”她说:“我真的觉得……爸爸在天上有看着我有没有乖,也很想我跟妈咪、妹妹。”

我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嗯,我知道了,我也这么觉得喔!”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她。

我们共会谈了十二次,透过每次的儿童谘商,孩子逐渐接受父亲离开后的生活,也较少大哭大闹的表现悲伤,最后一次会谈,是与这小女孩谈论父亲节卡片要放在哪个位置会比较好,直到她说,“我跟爸爸说,‘不用担心我,我会乖乖听妈妈的话’”。

我想这孩子,已经透过秘密通道,找到专属她自己的想念仓库,存放她对父亲的永恒思念。

心理师的临床笔记

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有着不一样的认知,随着儿童的发展年龄,对于死亡的概念及哀伤反应也会不同,建议依照儿童不同的认知去陪伴及关怀。

●婴儿期(0~2岁):对死亡的概念可能还不清楚,面对哀伤的反应可能会因分离焦虑而产生,如易怒、哭泣,饮食习惯改变或睡眠改变。

●学龄前(2~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永远”这个概念,故可能孩子被告知亲人(父母)死亡时,一小时后又会问“爸爸去哪里了?”。

●幼儿阶段(4~7岁):这年纪的儿童可能会把死亡看成是可逆、可反转的,也有可能会觉得他们要为死亡负责任,这年龄阶层的孩子有时哀伤反应已经好很多,但也可能会模仿大人的哀伤反应,如愤怒、伤心、困惑和吃不下睡不着等表现方式。

●儿童中期(7~10岁):这时候儿童对于死亡已很清楚是不可逆的,也能理解死亡会发生在动物、人身上,但依然期待逝去的亲人回来。

转载自/幸福文化

↓↓↓↓↓ ↓↓↓↓↓
更多《劲爆头条》看这里
劲爆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