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66:
木工做的家具 你懂得欣赏吗?

000在人们刻板的观念中,木工的工作就是整天和木屑、尘埃打交道。时下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做木工这个行当,觉得收入低,工作环境又差,加上科技发达,很多手工艺逐渐被机器制造所取代,随着上一代年迈木工师傅的退休,木工业也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现年69岁的陈亚明披露,以前家家户户的家具都是木制品,当时的木工是一门非常吃香的行业,但是想要拜师学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没有三到五年是学不成的。

他也说,虽然木工是一门粗活工,但大家都对他们还是比较尊重,甚至都会在称呼时加上“师傅”二字。也正因如此,头手和新手的待遇和权力也大不相同。

那些当学徒的难堪日子

他娓娓道出,由于父亲早年因病逝世,母亲则以帮人洗衣服、打杂等工作来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无奈的是,家里有8名兄弟姐妹,母亲根本无力承担这沉重的负担,当时亲戚的家境也非常清寒,身为长子的陈亚明,10岁开始就出外打工。

“我家庭环境的条件那么差,根本没法供我们兄弟姐妹去上学,我10岁就到咖啡店去捧咖啡、帮忙打扫,赚得并不多,只是换取一些零用钱。”

这样一做就过了五六年,正当他十五六岁时,他才决定到家具厂当学徒。

提及年少的那段苦哈哈的日子,他透露,以前当木工学徒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要吃得起苦,凡事都要忍气吞声,即使受了委屈也只能往肚里吞。

“当时来做学徒都没有工钱的,老板包吃包住,我们已经很知足了。但并不是吃什么‘好料’,差不多天天都是白粥混酱油一餐了。还有师傅是不会亲自教导,都是由头手来教学徒,他也不会轻易教你做什么,反而会叫你去做清洁、打扫的工作,不干净就要被骂。”

他还透露,他当了三年多的学徒,三年来几乎都是在打杂,包括扫地、磨刀具、拉锯等;反观,有些家境比较宽裕的学徒则不时买香烟、糕点或面食来“孝敬”头手和师傅,讨他们欢心,因此也比较快学成手艺,早日出师。

他说,基于尊师重道的观念,即使他无辜挨骂,甚至挨了打,他也只会默默承受,只为早日学会一技之长。木工学徒三年多,他才有机会使用工具,开始学习制作技能。

他笑言,挨过了三四年后,老板才正式录用他,每一周的工资只是区区的2令吉,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8令吉。“一个礼拜2令吉工钱,现在谁要做?我还存起来,不敢乱花,因为每个月8令吉的工钱,还要分一点给母亲当家用,有时要买炒粿条请头手吃,不然他就会处处为难你,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特别心酸。”

小小的桌面上堆满各种工具。
小小的桌面上堆满各种工具。

少时壮志难实现

陈亚明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他学会的技能越来越多时,他也曾想过当自己满师后另起炉灶,独立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无奈工作多年的他依然没有积蓄,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

天性乐观的他还是继续留守原有的岗位,在师傅的带领下,至少不必四处奔波,日子还算安定,惟寄人篱下,凡事都只能忍气吞声,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后来通过朋友的穿针引线之下,他才到另一间木制厂打工,工作环境和工资才得以提升;虽然还是没有达到开创自己事业的心愿,但陈亚明已经非常知足及感恩。

凭其精湛的手艺,以及不断地摸索及创新的精神,制作出精致的各类家具,除了衣柜、木床、木架等,他更擅长制作小凳子,他所制作的小巧又精美的小凳子,可媲美厂家机器制造。

他自豪地说,所谓“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拜师学艺只是要跨进这行当的一道门槛,至于能学到多少,全靠自己的努力和用心了。

他强调,学艺不能痴痴等人教,必须要主动讨教和实际操作练习,加上本身对这技艺的领悟力,自然就会举一反三,任何造型、尺寸的大小都不成问题。

木屑、尘埃处处的工作环境,让时下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木屑、尘埃处处的工作环境,让时下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没得上学自修语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来没上过学的陈亚明,并不因此变成文盲,反而自己苦学自修华文,也通过结交友族朋友,学习马来语。

“我是利用人家买万字的图册来学习认字,因为里面都是图文并茂,我就对照着图片练字,不懂就问人,不然工作和生活上都很麻烦。然后认识一些马来朋友,开始时也是比手划脚的,慢慢就学会讲马来话,现在一些基本的字句还看得懂。”

陈亚明育有3男1女,儿女们都已各自成家,并且有各自的事业。他坦然说,虽然儿子曾向他学习木工这门手艺,但最终还是放弃且另谋出路,他并不会怪他们,也不会勉强他们一定要继承他的衣钵。

他直言,木工生活艰辛,加上现今厂家机器化的大量生产,价格廉宜又多样化;相反,手工制作的木制品不能大量制作,而且成本又高,收入相对比较不稳定。

“现在年轻人不要做这行,我们不能怪他们,做这行收入不稳定,他们怎样养家?老一辈的还可以做,像我们已经退休的,平时开销不大,偶尔接一些订单来做,只是打发日子,没有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