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64:
复兴土陶业 开班教学掀风气

陈伟炎坚持古法制造陶瓷,并希望将陶瓷文化传承下去。
陈伟炎坚持古法制造陶瓷,并希望将陶瓷文化传承下去。

土陶,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以前的老百姓已非常懂得善用大地资源,为了生活温饱,他们开始学会就地取材,利用粘土造窑炉、制作陶器,甚至创造了土陶业来维持生计。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快速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人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土陶业却渐渐衰落。

陶艺师傅陈伟炎是陶瓷业第三代传人,他也是怡保柴窑计划的召集人。他自小就在传统手工柴烧陶瓷的环境里成长,但他坦言,最初他并没有想要接手祖业,从小也没有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喜欢这老行当。

相反的,年轻时的他,一心只想离开家乡到外闯一闯。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进修美术研究,重新开始接触艺术,慢慢深入了解传统陶瓷文化,眼看这老行业就要被时代淘汰,他才毅然扛起推广陶艺的义务,希望能将这老行业进修传承下来。

“以前陶瓷业二、三十年前非常盛行,全马最多陶瓷工厂的应该是怡保,当时有百多间陶瓷工厂,甚至有‘陶瓷之都’的美称,可惜后来陶瓷市场萎缩,制造陶瓷工人也难越来越请,陶土也缺乏,所以渐渐变成夕阳行业。”

他感叹,虽然传统手工陶瓷艺术愈发珍贵,但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不多,愿意继承这一行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导致这行业逐渐被淡忘。他希望可以通过各项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学习制造陶瓷行列,打破一般刻板的印象,认为制造陶瓷是一种苦闷的事情。

经过烧陶过程的作品才能呈现自然亮丽的色泽。
经过烧陶过程的作品才能呈现自然亮丽的色泽。
精致的小茶壶。
精致的小茶壶。

保持原始制作法

为了推广陶瓷艺术,陈伟炎也联系新加坡的陶艺家,并每年召集一班陶艺爱好者,通过制造陶瓷活动,带动更多人对陶艺的兴趣,庆幸的是,每年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从中得以推广陶瓷艺术。

他补充,越来越多人参与制造陶瓷活动,主要的原因是与直接购买成品相比,这班陶艺爱好者更喜欢亲自制造的陶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从一堆毫不起眼的陶土,慢慢一点一滴捏制成形的满足感。

此外,陈伟炎也不定期会参与陶瓷艺术展览,并与人交流制造陶瓷艺术的心得。他不仅擅长制造各类陶瓷容器,包括花盆、花缸、杯子、碗碟等,也会制造各式各样陶瓷艺术品。他也开设陶艺制作班,教导喜欢陶艺爱好者,教导他们制造陶瓷的技巧,让他们可以得心应手创造各自独一无二的造型。

他坦言,通过教学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不同阶层人士学习及接触陶艺,过程中可以激发他们对陶艺的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让陶艺慢慢风行。他认为,与其大量生产陶艺品,不如转换成服务性质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快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样一来也可以扩大陶瓷业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延续散播学习陶艺风气的种子。

特别一提的是,现今陶瓷制造厂家都以柴油来烧陶,或利用机器烘干陶器,陈伟炎依然坚持使用柴烧方式来制造陶器,而且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有创作者的思想,用最原始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作品更蕴含一份特殊的情感。

陶土作品需经过36小时烧烤才能瓷化。
陶土作品需经过36小时烧烤才能瓷化。

作品传递 人生道理

“每个陶瓷作品都有创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在里面,比如比较明显的是一些人物塑像陶艺品,我们都可以透过陶瓷作品的面部表情来表达每种不同的情绪,来表达每个不同的情绪。”

他说,这也是因为他本身从佛教中领悟的一些道理,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来传递一些人生道理,比如人生短暂数十年,很多事情无需太过执着,看开一点才能活得更自在。

他也透露,制造陶瓷的事前准备工作繁缛、耗时,从把陶土捏制成形后,搁置一旁让作品自然风干,然后在放置小柴窑里淋施釉药,之后才能放进土窑里烧长达36小时,直到陶土瓷化,才算大功告成。

“在摄氏900度烧陶,才能让陶土作品更加坚固,而且柴烧的陶瓷所呈现的色泽更为自然和美丽。之后还要将温度提高至1300摄氏,而且这一开始烧就不能中断,必须保持烧至36小时,才能真正制造出一个好作品。”

他补充,柴烧陶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温度和时间一定要把控的恰到好处,而且陶瓷作品也不能太薄或太厚,迅速过冷或太热都会破坏陶瓷的品质,包括出现破裂或颜色不均,连续烧上3天的陶瓷作品才是上品。

他也毫无保留透露,为了更精准测试温度和时间,他会使用测温锥及电子表来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