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63:
七彩娘惹糕 南洋风味代代传

莫献铭每天都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
莫献铭每天都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

娘惹糕结合了马来人和华人糕点的风格,有各种各样的造型、颜色和口感,味道也繁复多样。

以前的老槟城处处可见糕点小贩挑着扁担,或骑着脚车沿街叫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熟悉的市井年代已走入历史。

槟城著名的莫定标娘惹糕厂,创办于40年代,迄今已有80多年历史,这栋百年老房子伫立在车水马龙的牛干冬里的一条小巷中,仿佛把以前风光一时的百年老街场,就这样定格在日益繁荣的乔治市里,呈现一种时光交错的场景。

莫定标娘惹糕厂这老字号,取名于创办人莫定标的名字,在莫定标百年归老后,糕厂交由儿子莫献铭接手。尽管年代久远,莫献铭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以保持娘惹糕的口感和品质。

减轻“父”担辍学帮忙

莫献铭透露,父亲莫定标10岁时从中国海南岛漂洋过海来到槟城,并在一家娘惹厂里打杂。敦厚老实的父亲获得老板的赏识,极力提拔他,加上老板本身无子嗣,所以决定将制作娘惹糕的技艺传授给他。

就这样,老板的一个善举,改变了他的命运。后来,他也娶了当地娘惹太太,夫妇俩齐心协力经营制作及批发传统古早娘惹糕生意。

他娓娓道出,当年父亲独具慧眼,开创槟城第一间制作娘惹糕厂,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更是迅速攀上事业的高峰期,当时也增聘数十名员工,每天制作逾千块的娘惹糕,风光一时无两。

莫献铭阐述,当年老槟城是三轮车流动小贩的高峰期,大约50多名印度小贩向父亲订购娘惹糕,生意额非常可观。

但,到了90年代末,随着流动小贩行业开始走向边缘化,加上大多数流动小贩没有接班人,以往处处可见的流动小贩渐渐消失在街头上。

“大概在迈进2000年时,很多流动小贩,包括挑着扁担的、头顶着大篮子的、骑三轮车的流动小贩等明显减少下来,上一代的流动小贩已经老了,又没有接班人,流动小贩这一行迅速消失在槟城街头上。”

他也透露,为减轻父亲负担,他下定决心学好制作娘惹糕,那年他才14岁,隔年他也因此辍学,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各式各样娘惹糕,转眼已有50年了。而他的大哥原本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不幸的是,年纪轻轻却不幸病逝了。

各式各样精巧美观又可口的娘惹糕,让人垂涎三尺。
各式各样精巧美观又可口的娘惹糕,让人垂涎三尺。

年事已高幸有后代继承

如今,莫献铭都掌握了父亲传授的秘诀,不论是蒸、炸、烤等各种烹饪方式,又或者甜、咸、辣等口味,都难不倒他。他所制作出五颜六色的娘惹糕,结合华人与马来人的糕点的特色,而且口味多元,形状各异,造型细致美观。

他感叹,以前的小贩沿街叫卖的糕点都是现做现卖的新鲜糕点,而现在店里售卖的,多数是厂家机械化的成品,尽管包装精美,但都具有化学成分及色素。

他坦言,近年来生意每况愈下,加上年事渐长,他一度想把这门传统老行业就此结束,后来儿女都表示可惜,并愿意回来帮忙“打救”,在儿女和媳妇的帮忙下开始转型,将百年老店装修成餐厅,开启老店重生的机会。

“手工制作不能和机械制作相比,手工制作产量比较少,利润也比较低,加上我都60多岁了,做了也差不多50年了,本来想不再坚持下去了,但,我的孩子们都觉得可惜,所以他们愿意回来帮忙,将制作厂装修成餐厅,也从批发转型为自家销售,重新出发。”

有了家人互相扶持下,生意开始好转。目前莫献铭也毫无保留地把制作娘惹糕的技艺传授给孩子。除此,餐厅也售卖一些特色餐饮,包括娘惹叻沙、海南咖啡及马来香草饭等。

旧式的炉灶上并列着制作糕点的大锅。
旧式的炉灶上并列着制作糕点的大锅。

产量不多坚持手制

莫献铭笑说,想要制作好吃的娘惹糕,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要多做多练习自然会掌握其中的要诀,加上选用新鲜的原材料,以及多花点巧思,即可制作出精巧可口的娘惹糕。

这古法记忆制作出来的娘惹糕,不仅留住许多上了年纪的常客,也吸引一批年轻的顾客。虽然莫献铭制作的娘惹糕种类多达14种左右,但,由于都是手工制作,所以他每天制作的娘惹糕数量并不多。

“我们人手有限,所以不能同一时间一次性制作出十多种娘惹糕,只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制作出部分的娘惹糕。此外,有时候也会制作其他糕点,比如紫薯糕、烤木薯糕及达兰糕等。”

他强调,制作娘惹糕主要的材料是粘米粉、木薯粉及糯米粉,火候的控制是关键的一环,否则将会导致太过粘稠或松散,破坏口感。

莫献铭拿起小刀往娘惹糕一切,娘惹糕即一分为二,完全不会黏在刀锋上,而且口感的层次感恰到好处,让人停不了口。

斑驳的老招牌是孕育了三代人的证明。
斑驳的老招牌是孕育了三代人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