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59:
正宗叮叮糖 父子档叮响各州

郑金华和郑艺光父子俩合作无间,以用老铁马将叮叮糖兜售到全马各地。
郑金华和郑艺光父子俩合作无间,以用老铁马将叮叮糖兜售到全马各地。

“叮叮糖”是由麦芽糖和白糖制成,由于叮叮糖特别坚硬,所以必须敲成一小颗粒状,在敲打时“叮叮”作响,因此人们称之为“叮叮糖”。也有人叫它为“咯咯糖”,却很少人知道,它其实是“贵妃糖”,传说是中国古代杨贵妃最爱吃的糖果。

以前“叮叮糖”小贩总是骑着老铁马沿街叫卖,如今这行业已式微,是不少人童年难忘的记忆。

郑金华经营售卖叮叮糖60多年。特别的是,郑金华和儿子郑艺光不时将老铁马放在客货车里,到各州各地去兜售,想吃他们的叮叮糖,有时还得靠缘分呢!

穿梭大小巷 留下古早足迹

早在50年代,拥有轿车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都是以脚车居多。当时郑金华总是独自骑着老铁马,带着一把雨伞、锥子、铁锤和一个大盆,只要有顾客要购买时,即现场将一大块叮叮糖凿碎,让他们打包回家。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总算拥有一辆自己专属的客货车,但他认为骑脚车穿梭大街小巷才是最自在的方式。

“我们把老铁马放在客货车上,然后驱车北上南下,每到一个地点时,就把老铁马取下,再架上一个大盆,载着叮叮糖就这样穿街过巷兜售,这是我们多年以来的经营方式,也是我们的特色。”

虽然时下年轻一代对这种传统的零食感到非常陌生,但对于郑老师傅而言,他售卖的不仅仅是一份传统零食,而是和各地乡亲们分享这一份老情怀,从中也可以打发时间。
03

迎合市场 研发新口味

询及为什么会从事这行业时,郑金华透露,他自小来自森美兰芙蓉,由于家境环境清寒,10多岁便失去上学的机会。为了帮补家用,他便开始到一家杂货店打杂,以换取每月区区20令吉的工资。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向一名友人批发一些叮叮糖来售卖,以增加收入。孰料,不久后该名友人却打算转行,他只好向对方讨教制作叮叮糖的手艺,从此摇身一变,成为叮叮糖师傅,转眼也过了大半个世纪了。

值得庆幸的是,郑金华这门传统手艺已传承给儿子郑艺光。为了迎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郑金华和儿子开始研发出各种口味,除了原来的古早味,还有薄荷、香蕉、草莓、凤梨、橙子等各种创新的蔬果口味。

北上南下 有缘才买到

郑金华父子俩不会固定在同一地方兜售叮叮糖,相反,他们走遍西马多个州属,包括槟城、吉打、霹雳、森美兰、马六甲及柔佛等,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通常他们都会每天结束营业后,都会往返住家;除非路途遥远,他们才会选择留宿旅店,以免舟车劳顿之苦。

“比如参加各地区所举办的庙会、义卖会、展览会或佳节庆典活动,如果说在平时在哪里摆档,其实真的是说不上来,因为从来不会长驻在同一个地方。举例说,如果是南马或东海岸,差不多每半年才会重回同一个地方,也有可能是一年之后才重回老地方。”

他解释,如果长期守在同一个地方兜售叮叮糖,可能日子一久,顾客都会吃腻、看腻,失去了原来的好奇和喜爱度。目前的顾客群还是以华裔和印裔居多,其次是外国游客,特别是洋人更是趋之若鹜,对叮叮糖充满好奇。

遭人抄袭 破坏古早味

虽然郑金华坚持以传统方式售卖叮叮糖,但制作方式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出调整,现在以液化石油气取代以前木柴烧煮方式,这样即可节省时间,同时又可以避免焚烧木柴时发出的浓烟,也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带给邻居不必要的麻烦。

郑艺光表示,他是家中6个孩子当中排行第5,也是唯一的儿子,其余的姐姐和妹妹都有各自的事业和家庭要忙,他更有义务为父亲分担家庭重担,并在2006年开始接管父亲这门生意。

他直言,在初期打拼时期确实挨了不少苦头,但他依然坚持到处兜售,从中推广叮叮糖给大众,遗憾的是,近年来有一些“有心人士”不仅模仿他们的行销方式,甚至抄袭他们的特色,让人感到混淆。

“我们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生意,却有人为了赚钱,出来售卖一些不正宗的叮叮糖,还抄袭我们行销方式,也推着脚车出来叫卖,不知情者还以为我们叮叮糖变质了,目前我们没有徒弟,也不懂这山寨版的叮叮糖从何而来。”

他希望这些“有心人士”不要为了眼前的盈利而破坏多年以来美好的传统美食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