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52:
炭窑面包 海南味飘香三代

潘家华坚守炭窑60多年,坚持以手工烘培海南面包。
潘家华坚守炭窑60多年,坚持以手工烘培海南面包。

在现今利益挂帅的时代,他依然采用天然酵母和面粉来制作手工海南面包,坚持真材实料烘焙出香气十足的古早味,60多年来如一日,迄今已传承至第三代。

他,是来自霹雳爱大华的潘家华。潘师傅表示,他接手经营这取名为“金福面包店”的老店已有40多年,他也是第二代潘氏手工海南面包的传人,目前由长子潘在贤接管。

“金福面包店”没有绚丽堂皇的装潢,它仅仅是一间传统的古老板屋,屋旁堆积着大量的木柴,大门口则挂着一块泛黄的老招牌,放眼望去,和老宅子无异,但这古老的板屋每天都会散发出阵阵扑鼻的面包香。

原始烹制 保古早面包香

潘家华娓娓道出,1942年父亲潘金福以本名创办了这家面包店,他正好才7岁,自小随着父亲学习烘焙面包技艺。

追溯上一代的历史,原来当初潘金福只是一名木匠,也是道道地地的海南人,漂洋过海来到马六甲,在一名老外家中打工,后来一家大小几经辗转搬至霹雳,并与数名同乡合伙开创“瓊合面包店”。可惜,好景不长,潘金福与同乡拆伙后,独自创办属于自己的面包店。

他强调,为确保面包的新鲜度,他坚持每天早上8时开始“开炉”,即将木柴送往砖块砌成的炭窑里燃烧,直到木材烧成炭后,才把面团放进炭窑里烘焙,出炉后的面包部分卖给上门的顾客,部分批发给附近的茶餐室。

经验老道的潘家华所制作的古早味海南面包,皮酥内软,香味十足,主要秘诀在于他坚持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包括搓面团、自然发酵及炭窑的火喉掌控。

“这高2尺宽3尺左右的炭窑,一次可烤200多个海南面包,如果是小型面包,就差不多有500个一次。每天需要近80公斤的面粉来维持运作,起火是关键的一环,如果火势不均,烤出来的面包可能全毁了。”

03

自制炭窑 养育三代人

至今潘家华依然以纯熟的手工搓捏出数百个面包,当中以制作面包干最考功夫,因为面包干必须在炭窑的温度逐渐下降时,才能进行烘烤,而且必须反复烘烤,否则温度过高或没有及时翻烤,面包就很快被烤焦。

据悉,坐月子的印裔妇女最爱吃面包干,她们相信吃面包干有助女性催乳功效,甚至在垦殖区的印裔妇女,每当生产期间都会大量购买面包干来“进补”。

店里毫不起眼的炭窑,是由潘金福亲手砌成,看似简陋却是养育了潘氏家族三代人,如今店里的得力助手除了长子潘在贤,还有一帮亲朋戚友,大家一边忙做面包,一边话家常,忙碌的日子也变得轻松快乐。

潘家华不免感慨,在80年代,当地从事烘焙面包者甚多,竞争也很激烈,如今很多已结束营业或转行,他的这门传统技艺可谓是仅存的硕果。

门上悬挂着泛黄的老招牌,蕴藏着潘氏家族浓浓的血缘之情。
门上悬挂着泛黄的老招牌,蕴藏着潘氏家族浓浓的血缘之情。

长子接手 老手艺得以传承

早前,毕业后在外闯荡的长子潘在贤决定回乡创业,经营手机事业,惟经济低迷,生意越来越难做,最终他还是选择接管祖业。

“我们只有两兄弟,弟弟是老师,我在毕业多年后才决定回乡,也许是因为我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就有这一份义务回来帮忙接管祖业。”

潘在贤的加入后,老店的经营模式也开始有了全新的变化,包括推出更多不同款式及口味的面包,如南瓜面包、紫薯面包、香肠面包及杯子蛋糕等。

此外,也改变了保守派的潘家华,以前他从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经过潘在贤的劝导下,潘老最终才点头答应,街坊邻里得知媒体采访的消息后,上门的顾客显著增加不少。

如今慕名而来参观的组织或媒体,包括学校、社团及报章或杂志媒体采访,也越来越多,潘在贤成功再次将逐渐式微的传统行业,赋予全新的生机,为潘氏手工海南面包的历史添新页。潘在贤表示,他会保留美好的传统,同时也会不断创新,让这祖业继续传承下去。

“要将祖业留住的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应该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有创新,希望从我这第三代继续传承下去,象征海南人创业守业的精神。”

经历三代的老店,在潘氏父子齐心守护及用心经营下,以传统手艺和海南人刻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守旧创新的理念和坚持,继续延续至下一代,相信他日“金福面包店”的招牌必定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