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年 见鬼才吉利?

驱傩是中国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活动。据宋代人解释,驱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驱傩是中国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活动。据宋代人解释,驱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听鞭炮“劈里啪啦”、团圆饭大喊捞生时,我们也可以一起穿越古代,看看以前的人如何过年。根据史载,在中国, 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最有趣的是宋朝,一觉醒来大年初一,开门迎来的不是拜年客,而是一群恶鬼!

春节,即中国传统农历的元旦,又称大年、岁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是华人四大节日之首,其演变大约如下:
上古: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未成规模。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
五代:开始有春联,后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2唐朝: 喝屠苏、椒柏酒驱邪解毒

在唐朝(618 年—907 年),元日(初一)要喝过年专用饮品:屠苏酒和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

喝这两种酒时,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据说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五辛盘”——盘子里放着五种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 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五辛盘”——盘子里放着五种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 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喝酒时席上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分别放着五种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此外,新年也延续上古时代的驱傩活动,有傩翁、傩母,还有护僮侲子,戴各种鬼怪面具,边走边跳边吹拉弹唱,意为驱逐鬼怪。

大堆人跳大神时,民众会烧“爆竹”, 就是拖来一大堆竹竿往火堆里扔,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在民宅院子里,烧爆竹的火堆也有讲究,叫做“庭燎”, 有照明、烧爆竹、取暖、烧旧物、增添喜庆气氛等多种作用。

宋朝: 开门见“恶鬼” 撒钱招平安

在宋朝(960 年-1279 年),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大年初一,早晨打开大门时, 可能会吓昏!咋一回事呢?因为门口可能突然冒出几只青面獠牙的恶鬼,尖叫着猛扑过来!

这时候,主人就从腰包里摸出一把铜钱,朝那些恶鬼撒过去。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掏钱,鬼就会撤;如果不掏钱,鬼会一直缠着你,堵在你的家门口,不让离开。

这些恶鬼,平时都是沿门挨户讨钱的乞丐。《梦粱录》载:街市有贫者, 三五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谓之“打夜胡”。

平日里靠扮鬼吓人讨钱,只能挨一顿打,可是到了这一天,却能为街坊讨吉利,街坊出钱让他们离开,就等于是把真正的恶鬼赶走了,可以平平安安过大年了。

古代新年,由人扮演的鬼神游街 绕城,既添新春乐趣也恐吓真鬼。
古代新年,由人扮演的鬼神游街 绕城,既添新春乐趣也恐吓真鬼。

扮神扮鬼游行 吓走真鬼

此外,除夕夜时,从皇宫里浩浩荡荡开出来一队由御林军和教坊司艺人装扮的神神鬼鬼。他们戴面具、化彩妆、穿戏服, 拿着兵器和彩旗,扮天兵天将、或判官阎罗、灶君、土地神,还有钟馗或小鬼的, 仿佛百神聚会,又像群魔乱舞,在鼓吹声中,绕城游行。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无论是乞丐扮鬼, 还是除夕夜的神鬼游行,都是上古傩戏的遗风,就是以人扮鬼,演一场驱鬼的闹剧, 以此来恐吓真正的鬼。

古代的中国,长辈给儿孙们的压岁钱是一种不能 流通的钱币,视为吉祥物,给小辈们随身携带,有“压崇除邪保平安”的意思。据说,“崇”是一种妖怪, 于除夕夜出来干扰小孩。
古代的中国,长辈给儿孙们的压岁钱是一种不能 流通的钱币,视为吉祥物,给小辈们随身携带,有“压崇除邪保平安”的意思。据说,“崇”是一种妖怪, 于除夕夜出来干扰小孩。

猜灯谜清朝玩意

到了明朝(1368-1644 年),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1644-1912 年)非常重视过年, 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当时流行的取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