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炮是迷信?

爆竹一声除旧岁,象征华人农历新年的到来。
爆竹一声除旧岁,象征华人农历新年的到来。

对于春节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新年就是一整天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是初交子时,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震地映天。

那么你知道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新年习俗,为什么要放鞭炮吧!

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 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 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 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 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 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古代赶年兽 今日驱晦气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 晦气也被赶跑了。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爆竹种类繁多 寓意一样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 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 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 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

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 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 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 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 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 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