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 39:
槟城老酱油
手工酿制香百年

余锡传为“天成號”酿制酱油业无怨无悔,默默付出大半辈子。
余锡传为“天成號”酿制酱油业无怨无悔,默默付出大半辈子。
酿制酱油的百年老瓮整齐排列在园里,散发着独特的酱油香。
酿制酱油的百年老瓮整齐排列在园里,散发着独特的酱油香。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以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独特酱香,有助于促进食欲。

早期的老槟城,酿造酱油可是一种家族艺术与秘密,经过上一代老师傅的把持,这技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极少外传。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化的生产,手工酿制的酱油事业已式微。

来自中国广东台山的余锡传,也是槟城“天成號老酱园”第三代传人。“天成號”创办于1912年,迄今已有104年之久,可谓是槟城历史最悠久及仅存的手工酱油厂。

余锡传披露,他原是一名打金工匠,却因不舍其岳父林斌佐打算结束这酿制酱油的祖传事业,而接手且继承了这们老手艺。然而,这一路走来并不是想象中顺利,甚至面对着逼迁的窘境。

他补充,在1992年,跟随岳父多年的老臣子,即当时的经理另起炉灶,对其岳父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导致他无心再发展这老行业,后来岳父不幸逝世,他唯有独自撑起这百年祖业。

在2012年初,原本在槟城日本新路的“天成號老酱园”面对市政局的查封,以环境卫生问题为由,并勒令关闭营运,让老酱园一度陷入关闭的困境。

为此,他不惜离开苦苦经营多年的老酱园,搬迁到搬到比南利的金馬士路,遂投下约10万令吉翻新酱油园。他坦言不舍再次眼睁睁看着这百年老行业就此走进历史,所以毅然选择重新开始。

现今的运作生产依然如故,惟当年的黄金时期已不复反,也没用任何代理大量批发,顾客来源多数是附近的小贩或是餐饮业业者,因此产量也大大减低了。

蹲坐在屋檐下进行长时间装瓶工作,这也是极其考验耐性的工作。
蹲坐在屋檐下进行长时间装瓶工作,这也是极其考验耐性的工作。

原始酿法 还原酱油风味

余锡传说,手工酿制酱油是一项极其耗体力和耐心的工作,每熬煮450公斤的黄豆就要花上5小时,之后将黄豆捞起沥干,再等约三小时,让煮熟的黄豆完全自然冷却才能加入盐水和面粉,搅拌均匀后分别倒入20个陶缸内,任其慢慢发酵。

发酵期还得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定,如果天气好,两个月左右就可以抽取酱油装瓶出售,但是遇上雨季或长期阴天则被逼延迟多一个月才能有所收成。

他继续解说,每一缸的纯酿酱油可抽取最多7次,第一次抽取的酱油品质最好,这也是俗称的“头抽”最为上乘,接下来就得加入盐水,然后盖上再等待一周后才能进行第二次的抽取,以此类推。

至于剩下的发酵黄豆,可用来制成豆酱或甜酱,而陶缸内结成块状的盐晶,不仅可循环再用于酱油酿制,也可以用来腌制盐焗鸡,这种独特的咸中带鲜的美味,深得老饕喜爱。

他透露,每天早上8时左右,他就开始在酱园内劳作,亲手逐一掀开缸盖,让酱油晒太阳,同时检视每一个陶缸的酱油酿制进展,直到太阳高挂的午后他才回到屋内进行装瓶工作。

他直言,酿制酱油这手工活不受年轻人青睐,毕竟这是一份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传统行当,如果遇上志同道合的或理念一致者,他表示乐意传授下一代。

余锡传每天早上必定亲自逐一检视每一缸酱油,确保其品质没变质。
余锡传每天早上必定亲自逐一检视每一缸酱油,确保其品质没变质。

百年酱业 各国老饕慕名而来

询及“天成號老酱园“生产的产品时,他如数家珍般一一细说,天成號老酱园成立于1912年,相信是现今槟城埠内历史最为悠久酱油厂,生产各类酱油产品,包括酱油、甜酱、豆酱、黑豆油、黑醋、老抽、酸梅酱及辣椒酱等。

在全盛时期,天成酱油厂工人多达20多人,厂内1500多个约3尺高的陶瓷瓮投入生产。当时的产品除了批发全马多州,甚至也出口印尼及棉兰。

但如今,从最辉煌时期演变至今日仅剩4人在撑着,包括余老和女儿、一名服务半世纪的老头手师傅以及一名男头手,让人感到无限唏嘘。

放眼望去,酱油厂内还保存不少的陈旧生产工具,尤其是保存多年的一台古老研磨机,还有多个百年老瓮整齐排列在园里,蕴藏着余老对天成號老酱园一份特殊的情怀。

尽管如此,让他感到自豪和欣慰的,莫过于连香港著名食家蔡澜,也曾到“天成號老酱园”买下数瓶酱油。

他笑言,当年蔡澜是在桃源茶餐室品茗佳肴时,对业者所采用的调味酱油回味无穷,因此特意询问业者后专程找上门来买了好几瓶酱油,他遗憾没和蔡澜合影,错失蔡澜免费为老酱园打广告的机会。

偶尔也有不少国外的游客,包括新加坡和澳洲等游客登门造访,甚至还有数家本地电视台前来取景拍摄,让大家了解酿制酱油的工程,“天成號老酱园”也摇身一变,变成了槟城其中一个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