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22:
粗工变细活
放下凿子习书法

王山野现场挥毫的“家和万事兴”,法笔势潇洒飘逸。
王山野现场挥毫的“家和万事兴”,法笔势潇洒飘逸。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5000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来自槟城土生土长的大山脚资深书法家王山野(王德福),将其大半辈子的岁月,挥洒在墨水和白纸之间,通过毛笔书写汉字,以及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将这份传统优美的中华艺术传承下一代。

现年67岁的王山野受访时披露,他自小在武拉必村华小毕业后,即到外打工,也当过小贩,只为挣取一些家用,减轻家庭负担。就在他16岁那年,他选择到石碑店当雕刻墓碑学徒,也正是这个选择变成了他人生的转捩点。

专研书法 全因石雕被淘汰

怎么会从一名雕刻墓碑的学徒变成一名著名资深的书法家?

幽默健谈又乐观知命的王山野不忘自我调侃说,他本是一名粗人,做粗活为生的石匠,本来是靠着凿石碑雕刻过日子,却也因这工作,才摇身变成一名文艺的书法家。

他娓娓道出:“开始在石碑店当学徒主要负责雕刻工作,那时工作很辛苦,且工资很低,当学徒的大概一个月就50令吉左右,做了‘头手’的一天有6令吉,如果可以出师的话,就以数量计算,比如一个石碑工资是90令吉,一天雕好两个就有180令吉。”

尽管如此,他指出,当年在石雕的全盛期,大山脚埠内拥有多达19间制造石碑店,随着科技时代的冲击下,以及中国廉价的石雕成品,他苦学的手工雕刻这门技艺,迅速被机械化取代,如今屈指一算,大概也仅剩下4间制造石碑的店。

他清楚记得,在1985年,那年他35岁,当时很多老石匠都相续退休或转行,因此胆大心细的他放弃凿子和锤子,决定拜师学书法,开始以红水漆书写墓碑文字的工作,转眼已有31个年头。

“那时候感觉雕刻工作太辛苦,就特别羡慕拿着毛笔挥毫的书法家,加上当时有很多老师傅已经退休,所以我毅然决定拜师学写书法,用红水漆在墓碑上书写,然后交给石匠逐个字雕刻出来,这工作轻松多了。”

他也透露,由于他是在山脚下及野林里成长的孩子,所以他的书法老师傅也特意为他取名为“山野”,这名字也蕴藏着师徒俩浓厚的情谊。

王山野(右四)扬名海外,经常与书法爱好者交流、分享心得。
王山野(右四)扬名海外,经常与书法爱好者交流、分享心得。

碑墓书法 字数取决于籍贯

询及书写墓碑的禁忌时,王山野表示虽然制造过程都是百无禁忌,但有些石匠是拒绝打造“泰山石敢当”及“南无阿弥佗佛”的石碑等,这些传说具有镇压鬼魂的石碑。

他解释说,书写在墓碑上的文字基本分为正楷字体及印刷字体(宋体),而墓碑上的文字要对称,同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籍贯的口诀,数到吉数。

举例说,广东人的口诀是“生老病死苦”,一整排文字以口诀一直往下数,数到最后的一个字以“生、老”为佳,“病、死、苦”则是不吉;而福建人的口诀则是“兴旺衰微”,以数到“兴、旺”的字为佳,“衰、微”则不吉。

广东人以数到第1、2、6、7、11、12等数字为佳,当中以6、7个字为准,潮州人也一样。但是,福建人则是以第1、2、5、6、9、10、13、14等字为佳,因此福建人的墓碑文字多数以9、10或13、14为准,这造成福建人的墓碑中主幅字太多,而无法书写正楷,惟以较为扁平的宋体字书写。

早期威省及吉南区的福建坟墓文字都采用宋体字,后期的福建人也采用“生老病死苦”的口诀,墓碑文字也渐渐采用正楷字体。

003

手患风湿 转当导师

提及过去的时光,他不免感叹,近年电脑科技发达,因此墓碑文字几乎采用电脑打印的楷体、隶书、宋体等,手写书法渐渐被淘汰,加上手臂风湿的疾病,他也就此转换轨道。

在没有书写墓碑字的日子,他才开始开班教导书法,学生大多数是成人,除了在会馆和家里开班教导书法,也义卖书法度日。

近年,他已开始放慢脚步,卸下导师的重担,但他仍活跃于各书法交流会及展览会,甚至受邀到各地书法活动,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以及资深书法家交流,分享心得。

也正有了之前20多年的书写墓碑楷书的功底,练就了一手好字,加上和书法家们的分享、指点、戳破其中奥妙秘诀,让其书法功力变得出神入化,令人赞叹不已!他的作品更是多次受邀到国内外书法参展,名扬海外。

也许是大家的赞誉使他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与成就感,也成为他从事书法创作不竭的精神动力,甚至也认为笔墨具有保存的价值,比起机械的印刷字价值更高。

言谈之中,王山野也现场挥毫,只见他在薄薄的宣纸上熟练地一气呵成写了“家和万事兴”五字,不仅展现他炉火纯青的一手好书法,更彰显他坚韧不拔、甘于寂寞、淡泊沉静的性格,这也许就是让他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