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17:
许明正 钟表的御医
修表手艺传四代

尽管年事已高,许明正的眼力依然良好,修表也不需要戴眼镜。
尽管年事已高,许明正的眼力依然良好,修表也不需要戴眼镜。

在早年的时候,钟表维修这门传统的老行业,街坊邻里都流传过这么一句著名的话,叫“钉、补、锡、焊”,言下之意就是在修理钟表故障时,往往都需要用手工来挫制和焊接零件。

老一代修表师傅,若本身无超高的技术,还真无法把钟表修好,因为钟表的零件,特别是手表和陀表的零件非常微小且复杂,丝毫差错都不行,修理时比较难把控,甚至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因此,如没经过一番苦心专研,可不能掌握这门修理钟表的绝活手艺。

在槟城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大街)百年老街及巴剎街,共有数十间店铺经营与钟表买卖和维修相关的生意。

尽管如此,多年以来同行之间并无出现竞争、嫉妒的现象,反而互相关照、和谐相处。

为此,记者特意走访这老街的明正钟表店业者许明正。

两鬓斑白许明正是许氏家族钟表修理行当的第三代掌托人。

许明正多年来收藏了无数本身亲手改良独一无二的钟表。
许明正多年来收藏了无数本身亲手改良独一无二的钟表。

重质不重量 人老眼不花

他特别欣慰的是其幼子许佳耀不仅继承衣钵,还在四年前在同一条街租下一间店铺,和媳妇蔡珍妮合力经营,正式成为许氏祖业的第四代接班人。

他坦言,虽然两个儿子都学会修理钟表的技艺,但目前长子许佳庆在新加坡担任电子工程师,幸得佳耀对修理钟表这行当特别有兴趣,甚至决定继承祖业。

“明正钟表”这小店铺,没有绚丽堂皇的装潢,摆设也简单,玻璃橱柜摆满各式各样的手表,墙上挂林林总总的时钟,在店里的角落摆着一张旧式的木桌,桌台上摆满各种大大小小的都是修表的工具,包括小锤子、螺丝、镊子、手表带等。

每当顾客递上损坏的手表时,许明正即有条不紊地检查一番,再向顾客一一说明如何修补,经过顾客同意后,他二话不说,小心翼翼地掀开表背,认真仔细处理,不出几分钟即把手表归还顾客,原本停格的手表又“重生”了。

眼看许明正在修理手表时,既不戴眼镜,也没借助放大镜,记者不禁问他护眼秘诀,他也沾沾自喜的抢着说,平时也没刻意做任何护眼工作,只是年纪大了,有规律的作息,健康自然也好多了。

许明正补充说,年轻时常熬夜修理钟表,如今也不必再为生活特别去拼搏,加上年纪渐长,他不再熬夜,只在白天工作。

“如今我只在白天修理手表,晚上不做,心情烦躁时也不做,光线不足或心情乱糟糟时修理手表,不仅费神又伤眼力,手工也不见得美,那倒不如不做。”

泛黄的租金收据记载,当年为1950年每月租金35元,事隔多年,如今的租金已调整至每月900令吉。
泛黄的租金收据记载,当年为1950年每月租金35元,事隔多年,如今的租金已调整至每月900令吉。

一手技艺 靠祖母真传

询及老店的历史时,在旁的妻子李秀莲向记者展示30年代的租金收据。眼前这一叠泛黄的收据,正是许明正珍藏多年的心头好。

他阐述,在30年代,祖父许宝满和祖母汤顺胜从中国越洋来到槟城扎根,凭着祖父母修理钟表的手艺,维持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那封建年代,凭着精打细算的祖母打理下,以每月35元租下一间店铺,创办了“顺发钟表”,夫唱妇随的双双把事业推向高峰。

祖母不仅教会了父亲许文超和母亲李月英修理钟表的技艺,还传授了这门修理钟表的技术予数名学徒,甚至鼓励他们自立门户,由师徒关系变化为同行,但大家依然相处融洽。

“祖母很精明,她无师自通掌握修理钟表技术,在事业上她尽心尽力扶持丈夫。她也不吝啬分享和传授给下一代,甚至教会徒弟后,还鼓励他们尝试去开店做生意,开拓他们的事业。她就是这样慈祥、豁达,根本不会顾及教会徒弟没师傅,多几个同行来抢饭碗的。”

许明正也特别擅长改装钟表。他直言,很多手表都是内部坏,但外壳依然美观,弃之可惜,所以经过改装,不仅可以省钱,也是独一无二的钟表。

【日新月异 传统表行受冲击】
许佳耀透露,以前流行机械表,现在电子表越来越盛行,尤其追求电子科技的年轻一辈,各式各样新颖的电子表,已是时下的新宠。

他说,自小随着父亲学习修理钟表技术,中学时期已到店里充当小助手,开始帮忙顾客修理钟表,磨练技术和相关知识,转眼也十多个年头过去了。

他坦言,现在经济萧条,加上电子科技的冲击,多数的顾客群都是外劳和一些老顾客。

至于下一代还会不会继承祖业,他表示不勉强,将来任由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许佳耀和蔡珍妮于四年前开始经营钟表店,许佳耀也是同行之中最为年轻的钟表修理师傅。
许佳耀和蔡珍妮于四年前开始经营钟表店,许佳耀也是同行之中最为年轻的钟表修理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