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14:
郑赛英 剪出对亲人的思念

001追溯历史记载,纸扎祭品源自于唐朝,尽管经历上千年历史的洗涤,依旧流传至今,加上科技的发达,让纸扎品越发百花齐放,包罗万有,不仅有供奉神明的,还有往生者专用的纸扎祭品,林林总总的纸扎品都记录着各种由来和典故。

千百年来,纸扎工艺这门指尖上的手工艺,一贯都只靠双手操作。在60年代初,也是纸扎品盛行的年代,纸扎匠多数是以家庭作坊式经营。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纸扎的行业在岁月新风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在大山脚这小山城里,现年81岁的郑赛英是家庭式纸扎匠仅存的硕果。

亲切和蔼的郑赛英,挠了一下两鬓斑白的头发娓娓道来,她是家中10兄弟姐妹当中排行第二。她述说,由于生长在日治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她根本没机会上学受教育。

“记得在那时候,日军猖狂在大街小巷巡逻,见人不是抢就是打打杀杀的,大家终日心惶惶。为了逃避日军耳目,我们姐妹几人都把头发剪短,穿着打扮和男生一样。”

尼姑传授纸扎功夫

尽管如此,为了改善家境,她自小就随父亲卷起裤管,拎起锄头到菜圃里种菜,各种苦力活如家常便饭。在风华正茂19岁那年,在家人的安排下,下嫁比她年长4岁的菜农郑和双。

婚后三名儿女相续出生,惟长子不幸夭折,5年后丈夫因患疾病过世,她独力抚养两名女儿。为了帮补家用,她不仅当过菜农,也当过割胶工人。后来,在堂妹的鼓励下,开始学习制作纸扎。转眼已过50多年,当年的乌丝也斑白了。

“堂妹是一名尼姑,有一次我去庵堂探望她,看她在做着糊纸活儿,特别新奇有趣。后来她还送我一套纸衣,我拿它当模,回家后自己摸索、研究,用报纸试着制作,成功了才买花纸来制作纸衣。”

心灵手巧的她,靠敏锐的观察和重复试验,摸索出制作纸扎的窍诀,她最擅长的还是制作纸唐山装及功夫鞋。相比工厂制造的成品,她的纸扎品手工较为细腻精美,更深得客户赞美。

当记者表扬她手艺了得、无师自通的天赋时,她即打断说:“因为我不识字啊,不能一一记录下来,所以在人家绘制、剪裁、糊纸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仔仔细细看清楚,牢牢记住再亲手制作。”

四代同堂为郑赛英庆祝80 大寿,幸福满溢。
四代同堂为郑赛英庆祝80 大寿,幸福满溢。
郑赛英最为擅长制作的纸唐山装。
郑赛英最为擅长制作的纸唐山装。

破花纸不能做纸扎

她披露,以前的纸扎学徒,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若没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磨练,是学不到完整的纸扎技术,真正有心学习的学徒都得从旁偷师,一般师傅都不会轻易传授真功夫。

纸扎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彩纸的厚薄、颜色的搭配、浆糊的用量,以及各式各样的剪裁手法和细节都特别讲究,否则将会大大影响成品的水准。

她强调,制作纸衣和往生者生平所穿着服装的尺寸,和他们生平的服装一样大小,但一般老百姓的纸衣,颜色必须比较素雅,除非是客户指定,才会采用颜色鲜艳或金光灿灿的花纸。通常都是供奉神明的纸扎祭品颜色较为缤纷多彩,最重要是不能用破花纸当材料,必须是全新的花纸,以示对往生者或神明的尊敬。

询及有没有把成品批发给商家时,郑赛英斩钉截铁地说,她从没有这打算。

“我的客户群多数是相熟的老街坊,如果我把成品批发给商店,他们不就要买贵了,以前我卖一件纸衣才一令吉,现在纸料成本大幅度调涨,我也只是卖1令吉50仙一件纸衣。要是我给商店卖,岂不就要卖得更贵?”

纸扎鞋步骤:

剪出画在报纸上的鞋模。
剪出画在报纸上的鞋模。
根据报纸所剪下来的纸模,剪裁出一样大小的鞋身和鞋垫。
根据报纸所剪下来的纸模,剪裁出一样大小的鞋身和鞋垫。
把鞋身和鞋垫黏上后,再作修饰。
把鞋身和鞋垫黏上后,再作修饰。
一双男装功夫鞋即大功告成。
一双男装功夫鞋即大功告成。

母兼父职熬出头天

她透露,每逢清明和中元节期间,所收到的订单逾200张,她不得不连夜赶工,以确保准时可以交货。庆幸的是,偶尔其大姐赛玉和女儿会帮忙,减轻压力。

她笑说,自己懂得纸扎制作的好处就是每逢家里祭拜祖先或祭拜神明,都不需愁买什么纸扎祭品,想拜什么,就自己动手制作,从来不会到店铺添购成品。

也许有些人会把纸扎祭品和死人画上等号,对纸扎品充满排挤和畏惧。然而,对她而言,纸扎品恰恰正是代表一个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孝心,仿佛是横跨阴阳两界的媒介,从中让人的心里得到慰藉。

年轻守寡,一生勤俭刻苦的郑赛英,看在幼女郑飞莲的眼里,心中满是感恩及赞扬。她说,在她出生3个月左右,父亲即病逝,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母亲更坚强,抚养她和姐姐飞鸾。

“父亲去世时,母亲才24岁,而我才出生3个多月,母亲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张罗我和姐姐的生活,特别不容易。”

她说,虽然家境困苦,但母亲为人耿直老实,从不贪心,默默承受上天给她所有的考验,甚至母兼父职为她们排忧解难,以填补失去的父爱。

目前郑赛英已是四代同堂幸福的奶奶,享受含饴弄孙欢愉的晚年,她拥有7名外孙(2男5女),还有5名小曾外孙(4男1女),年龄介于3个月大至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