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5:
传统理发好手艺
她守候一生的承诺

多年的老顾客无需多做讲解,吴进凤即能为她剪出满意的发型。
多年的老顾客无需多做讲解,吴进凤即能为她剪出满意的发型。

在50至80年代,电发院是女性剪烫头发的“圣地”,走过半世纪的“金凤电发院”,如今还在大山脚市区的百年战前店屋开业,理发师吴进凤今年已过七旬,白发斑斑,但一周六天不打烊。

时代变迁,新潮美发院一间接一间的林立,但吴进凤50多年来,以金字招牌留住顾客的心。她大半辈子的青春,都在这间丈夫开设的理发店里流逝。

每天早上8时,金凤电发院便开门做生意,至傍晚7时才打烊,一周7天,只有星期日休息。十年如一日,每天开店逾10个小时,等老顾客上门理发。

 看似现代美容院用的烫发机,其实仅能单纯用来风干头发而已。
看似现代美容院用的烫发机,其实仅能单纯用来风干头发而已。

摆设怀旧味浓

顾客一上门,她话不多,刀上刀下,手法熟练;但有时候,顾客连影儿也没有,然而已届退休年龄的她,对这种门庭稀落的情况早已习以为常。

伫立在大山脚市区武雅拉也路的这家电发院,没有绚丽的门面或装潢;唯一有的便是那怀旧味浓的摆设、旧式理发椅。一入门,左右两旁墙上挂着一列长长的镜子,加上数张斑驳的铁制骨架躺椅,是早期电发院一贯的摆设。

吴进凤脸上慈祥又腼腆的笑容,替代了她不善言词的一面。言谈之间,却发现了她坚持背后不为人知的执着。

吴进凤细细咀嚼几乎尘封的记忆,仿佛很遥远,但记忆却很鲜明。她感慨下一代对这门手艺兴致缺缺,金凤电发院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到了淘汰边缘,它的前景,仍是一个未知数。

斑驳铁锈的铁制骨架躺椅排列在镜子前,等待顾客上门。
斑驳铁锈的铁制骨架躺椅排列在镜子前,等待顾客上门。
特别定制的小柜子,整齐摆放各种理发工具及面巾。
特别定制的小柜子,整齐摆放各种理发工具及面巾。

夫妻两人的结晶品

“金凤电发院”不只见证了大山脚市区的发展,也是吴进凤与丈夫的爱情“结晶品”。

“金凤”是夫妻俩名字的结合,“金” 是丈夫的名字,“凤”则代表着她,一个招牌即彰显出夫妇俩的鹣蝶情深。

吴进凤出生贫寒,家中有5个兄弟姐妹。自小没机会上学,10多岁那年,就随一名老师傅学剪发的手艺。

“当年每月的工资就只有区区10令吉。” 吴进凤一边帮顾客理发,一边述说当年学艺的经过。

当时年纪小小的她,对于这样的苦日子并不埋怨,反而感恩自己有机会学习这门手艺,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婚后,吴进凤在丈夫的鼓励与支持下,租下位于武雅拉也路的老店,并取名为“金凤电发院”。

随着时代的演变,时尚发廊林立,追求时髦与潮流的年轻一代偏爱时尚发廊,传统的电发院日渐没落。上门的都是多年相熟的老顾客,一些则通过口传慕名而来。

金凤电发院的顾客以巫裔妇女居多,吴进凤坚持只为女性剪发,谢绝男性。

“基于宗教信仰的因素,一般巫裔妇女在理发时,忌讳有男士在旁观看,所以我都会要求在场的男士们稍作回避,以示尊重。”

她说,有些友族同胞理好发后,会要求取回已剪掉的头发,然后将头发包起,埋在泥土里,据说可以驱走霉运。”

50年代发具重现在金凤电发院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吴进凤这位老师傅的手艺,我们也可看到很多伴随吴进凤超过50年的理发用具。

吴进凤至今依然使用日治时代的头罩式吹风机,这种看似现代美容院用的烫发机,其实在50年代仅能单纯用来吹风而已,其主要功能是可迅速风干潮湿的头发。

头罩式吹风机可分热风及冷风,外壳上有个小电挚,作为调整及控制风的大小,可根据顾客的发型及发量,作出调整。

吴进凤说,早期市面上并无售卖专业收纳理发工具的箱子,其店内的木柜子、工具箱、长凳子等,都是依据她个人的收纳习惯,或者工具摆放位置,而特别定制。

金凤电发院内墙上贴满发型模特儿海报,散发着浓浓的怀旧味。
金凤电发院内墙上贴满发型模特儿海报,散发着浓浓的怀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