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再 外劳霸占茨厂街

茨厂街是华人最大的市集,但经过几十年后,已变得面目全非。
茨厂街是华人最大的市集,但经过几十年后,已变得面目全非。

吉隆坡茨厂街,一条述说着华人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文化的街道。

这条街,也被称做唐人街,华裔先贤叶亚来当年也在这儿发迹,有着华人的血和泪的故事。

40年前,茨厂街最有华人味,逢年过节,张灯结彩,最有华人过年的年味,华人都从四方八面涌来办年货,小孩买新衣、新鞋、新裤,腊味飘香的街道;这也是华人最大的市集,有戏院、有酒店、有茶楼、洋服店、有街边美食,四眼仔咸鸭、中华巷咖哩面、金莲记福建炒,承传着华人美食文化。

如今,重新再踏上这条百年历史的茨厂街,物是人非事事非,小贩老了,档口旧了,外劳多了,令人不禁担心的问:“这条唐人街在岁月洗礼下,会不会从辉煌走向没落?

老祖宗在茨厂街留下的历史足迹,会不会被发展的列车辗过而不留痕迹?这一点,对茨厂街贡献良多的小贩公会主席拿督洪细弟说,只要华人还爱护这条充满华人文化的老街,茨厂街就不会没落。

“过去30年,我们一直在变,为的就是延续茨厂街的辉煌。在80年代,我们把一个龙蛇混杂的地方组织成一个华人市集,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夜市,顾客多为本地人。”

昔日 部长大力推广旅游业

90年代,Pasar Malam大街其道,小贩集中到新村摆档,茨厂街的生意大受打击。洪细弟透露,当时,他就有意将茨厂街转型为旅游夜市,吸引大批外国游客。

在90年代,他通过民政党时任副主席的已故李裕隆协助,安排到时任首相的敦马哈迪及刚好来马拍戏的香港天王巨星成龙到茨厂街出席新春晚会,把茨厂街发展成旅游观光,品尝美食的胜地。

他说,到了2000年,他在时任马华总会长丹斯里黄家定的协助下,获得敦马哈迪从首相署拨款2000万令吉美化茨厂街,地上铺上彩砖,上面盖上透明塑胶屋顶,点上红灯笼,使到整个茨厂街焕然一新,成为外国游客购物的天堂。

拿督洪细弟表示,只要华人还爱护这条充满华人文化的老街,茨厂街就不会没落。
拿督洪细弟表示,只要华人还爱护这条充满华人文化的老街,茨厂街就不会没落。

今日 生意没人接手

物换星移,来到2010年代,茨厂街又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茨厂街变外劳街及小贩老化问题。

今天,茨厂街小贩有三分二是外劳。年老的档主力不从心,只好请外劳。洪细弟说,这是时代变迁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大马,政府不准聘请中国人来马当外劳,华人只好请印尼、尼泊尔、孟加拉外劳。

“这样的限制对华人不公平,中南区的小贩可以请印尼人,十五碑及Masjid India的小贩可请印度外劳,只有茨厂街的华人不可请中国外劳,我们都对当局这样的政策大感无奈。”

记者在茨厂街闲逛,发现很多小贩真的年纪老迈。有一档卖麻芝的老太婆,年龄都在70岁以上。记者问她,这么老了,为何不把生意交给孩子?她说,孩子要接棒才可以。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要当街边小贩?

对于老化问题,记者问茨厂街小贩公会,他们也摇头叹息,这是公会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确保小贩退休后,执照一定要卖回给华人,延续唐人街的华人色彩。

很多老店,倒的倒,搬的搬,不少老味道就这样流失了。
很多老店,倒的倒,搬的搬,不少老味道就这样流失了。

很多老店,倒的倒,搬的搬,不少老味道就这样流失,那是二、三代华人共同拥有的回忆甘甜味道。

在70年代,茨厂街的中华巷常常可以见到吵架、打斗、争地盘、收保护费的风波。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不复见,治安也很不错。

每天,有巡逻队员拿对讲机在茨厂街巡逻,若有游客被抢,马上会有巡逻队员通过对讲机包抄,并且立刻通知警方捉贼,犯法者很难逃逸。

一名本地游客受访时投诉,一些茨厂街卖水果的小贩有点狡猾,他们放一个牌子写大大个“60仙”,让你以为很便宜,其实旁边有个小小的字写着“100g”,一百克六十仙,不是一公斤六十仙。

在茨厂街游逛,最心酸是看到苏丹街一排又一排的店屋人去楼空,多间店屋因政府要建捷运而被逼迁和拆除,令人无限唏嘘,只剩街角那间卖洋服的邝福源洋服店,显得特别孤寂。

临走时,当地小贩告知,前交长翁诗杰小时也是在茨厂街长大,他的父亲当年在茨厂街卖鱼维生。

龙记肉干老板李志强,听说当年也曾在茨厂街卖过肉干,在茨厂街赚到人生的一第一桶金。